閑暇時一起唱歌跳舞,有時候還會來一場蹴鞠打發時間,而他們都喜歡自己釀造一些小酒,不但可以驅趕寒濕,還可以舒筋活血。
因此,這裡的人不管貧富,家家戶戶都有釀酒的風俗,但釀出來的酒,是比較低度的普通酒而已。
一年臘月,一直是風調雨順,氣候溫和的小村,忽然下了一場大雪,紛飛的大雪和狂風,三天三夜都沒有停息過。
而在大雪中,小村卻來了一個,衣衫破舊的小姑娘,這個小姑娘手裡持着一根木棍,蓬頭赤足哆哆嗦嗦的,走進了赤水河邊的小村。
她哆哆嗦嗦的經過了土財主家,此時恰好有幾個長工,正在房間裡面在烤酒,她聞到了酒的香味,就停下了腳步,斗膽走進院子問,大哥哥,能給我一口酒嗎,太冷了,我想暖暖身子,求求你了,好嗎?
長工也是鄉里人,看着小姑娘挺可憐的,就生了憐憫之心,為首一個上了年紀的,就停下了手中的活,給另外一個年輕人一個眼神。
那個年輕人,看到了老長工的眼神後,瞥了一眼土財主的房間,就拿起了一個土盆,舀了一碗酒,拿給小姑娘說,:“快喝吧,等會兒土財主來了,就要趕你走了。”
小姑娘用顫抖地手,接過酒盆,剛想喝的時候,忽然土財主好像聽到了聲音,在房間裡面走了出來,他看到小姑娘拿着酒盆,眼睛都要瞪出來了,不管幾個長工,直接上前奪走了小姑娘酒盆,將酒盆的就全都倒回酒缸中,轉身對小姑娘兇狠的說了一句,趕緊離開!
小姑娘看着土財主,眼神是滿臉的不屑,很傲然的扭頭走出了土財主家。寒風中,她瘦弱的身板子,孤零零的走在山腰的石板路上,
走着走着,她來到了當地村民住茅屋。在河邊的一間茅屋裡,此時一個白鬍子的老人,正在釀酒,在釀酒的空閑,他用籠條箍酒桶。
小姑娘見老人家面善,就推門而入,對他說:“老人家,求你幫幫我。老人一抬頭,發現一位衣衫襤褸的小姑娘,竟然滿身是雪的靠在門口,
連忙在起來說,快進來,外面風雪太大了,
小姑娘感激的走進了茅房,老人家連忙給灶火加了柴,還吩咐老伴,多添一些米,給姑娘吃一頓飽飯,還讓小姑娘一邊坐在火邊烤火。
老人轉身在自己家的酒缸中,舀了一碗酒,給小姑娘說,快,喝口老朽的酒,暖和暖和!
小姑娘看着就眼中閃着淚花,也不推辭,拿起酒一飲而盡,喝完後,小姑娘大讚:好酒!好酒!
到了黃昏小姑娘吃完了晚飯,人也暖和了很多,就打算告辭。老人看着外面大雪紛飛,夫婦倆人連忙問小姑娘,這這是要去哪啊,外面那麼冷?
小姑娘感嘆了一句,:孤身一人,走哪算哪
老人家的妻子,上前牽着小姑娘的手說,我們都是窮人,也不說啥客套話,我家又沒有外人,就我們兩口子,要不你救住我家,等風雪停了,你再做打算如何?
小姑娘點頭答應了下來,就住了下來。
當晚老人家休息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中他恍惚來到了河邊,只見一位仙女,身穿七綵衣服,肩膀上有兩條紅飄帶,頭戴五鳳朝陽冠,亭亭玉立的站在了霞光中。
而她的手中捧着一個夜光杯,只見她將杯一拋,杯中的瓊漿玉液就向著小村的傾灑而下,就如同一條條清澈的溪流,在半山腰流入赤水河中,
老人家正驚訝的時候,小仙女就消失了。
老人在夢中,聽到了一個銀臨版的動聽聲音,以後就用這條溪水釀酒!酒會更好喝!
老人家夢中醒來,發現已經是天亮了。此時他的妻子發現,小姑娘已經離開了,但是家裡的門卻關得好好的。
而老伴還告訴他,“老頭子,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仙女.......”老人家還沒老伴講完,立刻出門一瞧,只見對面朝霞一片,紅日升起的地方,竟然多了一條清澈的溪流。
老人家立刻拿着水桶,拿小溪的水來釀酒。等酒釀出來後。發現這酒真的是色香味俱全,而且帶着一股香氣,
老人家就把一群窮哥兒們都叫了過來,大家品嘗以後,多稱讚:“好酒!好酒!此後,小村的人,就用這條溪流的水釀酒。
奇怪的是,此後,土豪家釀的酒,越來越難喝,酸溜溜的而且還有點臘,土財主家後來逐漸衰敗了。而鄉親們釀的酒,卻越來越芳香撲鼻,甚至還有點回甜。
偶然一次,一位商人經過,發現這裡的酒非常不錯,就買了一些回去,沒想到卻一舉成名,隨即附近的商巨賈慕名而來,這個貴州小村的釀酒的人也越來越多,整個村子都是濃郁的酒香,
這個小村,就是現在的茅台村,而當地人為了懷念“仙女”,依據這個傳說,設計了“仙女捧杯”的圖案,成為了茅台酒的商標,並在在白色的酒瓶上,還設計了紅綢帶子,其靈感就是來自於,仙女衣服上的兩條紅飄帶。
這是一個關於茅台酒起源的民間傳說,故事告訴人們,茅台酒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水源的特殊,當然茅台酒貴重和起源肯定和仙女無關,
茅台究竟起源是何時?
關於茅台就的起源,專家經過了多種的考證。清代陳熙晉在詩句中,漢家枸醬知何物....。認為在司馬遷的《史記》就記載了茅台釀酒。
根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期,唐蒙給漢武帝獻上了枸醬酒,漢武帝非常喜歡,此後枸醬酒成為了貢品。原來,在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夜郎,他來到了“紹部”。有人認為,唐蒙到的這個地方就是赤水河邊,
因為古代赤水河也叫做“ 部水”,而這裡在春秋戰國時就生存着一個強大的部落,經專家的考證,“枸醬”很有可能就是古代人,將鮮果和糧食,經過特殊的發酵制酒。
唐宋朝時期,這裡已經能夠釀製出大麴酒(白酒一種)宋朝的黃庭堅在喝過茅台酒後,不禁深深的感嘆“殊可飲”。
其後到明朝,茅台地區,有研究出了“回沙”釀酒工藝,而隨着茅台釀酒的成熟,作坊也是遠近馳名。
清朝初期,茅台鎮的醬香酒無論是製作工藝,還是製作的方法,都基本的成型。到了清朝的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4年),
茅台酒中的幾個品種,例如“茅台燒春”“回沙茅台“已經是遠近馳名。在清朝《黔語》中,就記載了“茅台村....,善釀,名茅台春,極清冽。”
根據數據統計,在清朝的道光時期,茅台地區附近的釀酒做法,每年產量已經超過了1700噸,規模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
因此清朝的詩人,以“風來隔壁三家醉,雨過開瓶十里香”。來形容茅台地區的釀酒盛況,
而茅台酒的定名,也是到了清朝時期,在《遵義府志》等地方志中,就記載了:“茅台酒....黔省稱第一.....!
在《黔語》也記載了:“南酒道遠,價高至不易得.....
可見當時的茅台酒,價格已經是不低了,清朝的遵義府人盧郁芷,最喜歡茅台酒,曾經做詩一首,茅台香醇醉如油,三五呼朋買小舟。醉倒綠波人不覺,老漁喚醒月斜鉤。
寥寥幾句,將茅台酒的甘醇和綠水青山融為一體,據說盧郁芷每天都會帶着茅台酒,如果沒有茅台酒就不能吟詩作賦。而和他一樣,近代許多的文人墨客有喜歡和茅台酒,每每喝完茅台酒後,他們詩興大發,留下不少佳作。
也因此,茅台酒的價格也是有一定的歷史和人文的因素在內!
如今貴州的村BA,村超崛起,成為了貴州的一個新品牌,而充滿了歷史和人文的茅台酒,在文人墨客的加持下,更成為了中國酒業的王者,而貴州茅台酒的故事,並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