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魚,一種相傳只要吃下去就會化身“噴射戰士”的海洋生物。
有人將它當一種獵奇消遣,有的人將它當治便秘的利器,但更多的人是因為倒霉誤食,就不得不經歷一場社死與腸胃的雙重摺磨,自掏腰包吃下大把大把的葯,可謂勞神又傷財。
顧名思義,油魚最大的特點就是“油”。根據動物學家的測算,一條油魚身上至少含有40%的油脂,可以說是很油膩了。由於“效果拔群”,油魚已經多國視為有毒物,然而它在我國的一部分地區依然大行其道,這是為什麼?
吃下油魚真的會“噴射”嗎?
油魚最初其實是愛斯基摩人發現的食物。由於他們一直居住在北極圈附近。那裡天寒地凍,食物極其匱乏。在很多時候,愛斯基摩人不得不選擇一些替代性食物,其中就包括油魚。
不過愛斯基摩人吃油魚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勁兒的猛吞,而是要搭配其他食物一起來吃,比如腌海雀。
腌海雀雖然美味,但其肉質比較柴,乾巴巴的不好消化。往往吃完一隻腌海雀後,需要三天才能拉出來,很大程度的影響了愛斯基摩人的飲食體驗。所以為了彌補腌海雀的缺陷,愛斯基摩人引入了油魚。
和腌海雀相反,油魚最大的特點就是潤滑。由於其體內含有大量的酯類物質,所以剛好可以中和腌海雀乾巴巴的特性。當一魚一雀下肚之後,愛斯基摩人就能體驗到一把“冰與火”的快樂。
說到這裡,就要提到油魚身上一個很重要的特性了,那就是促進排泄。剛才也講過了,油魚體內含有大量的酯類物質。這些酯類物質名為蠟酯,是一種不被人體消化的物質,一般被用於化工生產。
當這類物質大量聚集在人體腸道的時候,會引發腸胃不適。屆時腸道就會把這些蠟酯全部蠕動到直腸。與此同時,蠟酯中的刺激性物質還會刺激括約肌,使其發生鬆弛。人體一旦控制不住,就會發生噴射效應,場面極其刺激。
吃下去沒好處,為何油魚還會有市場?
那既然如此,這些油魚是如何進入人們視野的呢?難道愛斯基摩人也懂得逆向營銷?其實吧,油魚之所以在世界各地有市場,主要是因為人們的獵奇心理所致。許多人之所以去吃油魚,並不是為了果腹或者品嘗美味,完全是為了體驗一把這種刺激又緊張的感覺。
比如歐美就有許多年輕小伙,為了在油管上獲得更多的關注,故意去吃這種刺激食品,美其名曰“美食大冒險”。當他們吃完之後,不到兩小時,身體就起了異常反應,然後他們家廁所就遭殃了。當然了,效果也很明顯,粉絲量確實漲了上去,因為大家還想看他做出更多無腦的行為。
除了博取關注以外,還有另外一些人,他們之所以選擇吃油魚,則是因為受到某些專家的誤導。
有一部分民科專家,不知道是收了油魚供應商的錢,還是自家就是賣油魚的。他們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誇大其詞的宣揚油魚的藥理作用。聲稱吃了油魚不僅可以潤滑腸道,治療便秘;還能清除身體毒素,延緩衰老,永駐青春。
許多無知的消費者,在得知了油魚的“奇效”後,紛紛私信那些民科專家。希望能採購一條上等的油魚,來幫助自己解決腸胃問題。
殊不知,這些油魚不僅沒有特殊療效,反而讓他們的腸胃受到了一定的折磨。當他們想投訴那些民科專家的時候,對面的回復卻是:“個人身體原因,供銷商概不負責”。
就這樣,一些想通過油魚來改善身體健康的人,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既傷身體又傷錢。
多國禁止油魚銷售
正因如此,許多國家紛紛禁止了油魚在本國的銷售。比如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就曾把油魚列為禁售品。美國有些州甚至還把私售油魚的行為列入刑法當中,一旦你偷偷摸摸去賣油魚,稍有不慎就會被抓進局子,其嚴厲程度可想而知。
就連魚類美食愛好者日本,對油魚這類食物也是零容忍。日本勞務省直接將油魚定義為“有毒魚”。也就是說,別人眼中的食物,到了日本人這裡,直接變成了毒藥。想當初,日本人連河豚都敢生吃。現如今,面對一條小小的油魚,就好似如臨大敵一般。
為何油魚會在中國市場大行其道?
然而,就是這樣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魚類,在中國居然大行其道。在許多中國餐館裡,尤其是星級酒店,紛紛把油魚奉上餐桌。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中國人真的是傳說中的“來者不拒”?就連油魚都不放過?
其實吧,油魚之所以能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縱橫馳騁,主要是因為它和鱈魚長的比較像。
從圖片上大家也能看出來,鱈魚的頭小小的,渾身上下一片雪白,鱗片排列有序,細密且緊緻。其實油魚也差不多,雖不能說是一模一樣,但至少也是相差無幾。
正因如此,許多無良商家才會把油魚當作鱈魚來賣,以賺取一筆黑心錢。許多無良商家為了不讓別人看出來,故意把油魚做了切塊處理,這樣就能極大程度的混淆視聽。緊接着他們又在油魚塊上撒點兒鹽,潤滑一下肉質,這樣就能矇混過關。
當然了,如果要想分辨出油魚和鱈魚,也不是不可以。咱們從橫切面上就能窺之一二。
像鱈魚塊的橫切面,一般來講肉質比較細嫩,一層一層的魚肉排列有序。至於油魚塊,就比較粗糙一些。當然了,直觀感受並不強,你得需要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才能看出其中的門道。
其次,鱈魚肉的顏色比較淺一些。一般來講,鱈魚肉的顏色和雞肉差不多,淺白中帶着一絲透亮的光澤。再反觀油魚肉,你會發現它的顏色比較暗一些,而且也沒有光澤,給人一種死雞肉的感覺。
除此之外,油魚身上還有一條細細的魚線。這根線貫穿着油魚的全身。至於鱈魚,就沒有這根魚線貫穿。所以這也是辨別油魚和鱈魚的一個重要方法。當然了,有些無良商家為了讓油魚和鱈魚看起來一模一樣。通常會在切塊前,將油魚身上的魚線給剝除,這樣就能做到天衣無縫。關於這樣的騷操作,就需要各位買家仔細斟酌了。
油魚的地下產業鏈,是充分的利益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那些買家浸淫魚市這麼多年,真的分不清楚油魚和鱈魚的區別嗎?其實,他們是分的清的。這之中就要涉及到一個利益鏈了。
吃過鱈魚的大家可能對價格印象深刻,一盤小小的鱈魚,居然能賣到500多塊。鱈魚之所以能賣到這麼貴呢?主要是因為它的進貨成本高。在魚獲市場上,一條鱈魚的價格是200到300元不等。但是,同等體格的油魚,卻只賣到100多元。
極度相似的兩種魚,可觀的價格差——許多酒店老闆的選擇已經不言而喻了。雖然油魚確實會對人體造成不適影響,但酒店有着一套專業的烹飪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油魚肉質中的油脂,進而降減輕顧客所產生的不適感。
即便是有些顧客吃出了問題,或者覺得味道不對勁,那也沒事兒。到時候酒店可以把鍋甩到無良商家頭上,說自己一時疏忽,誤信了商家的鬼話,所以才買了一批假冒魚。在甩鍋的同時還不忘哭訴一把,說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全讓無良商家給騙了。
顧客在聽到酒店老闆的痛訴後,也不好再說什麼。這時酒店方面就會安排一個免單補償,這事兒就過去了。就算有些顧客不依不饒,說要去找無良商家理論,那也沒事兒。到時候這些無良商家又會把鍋甩到上上游的供應鏈,一環套一環。
顧客在意識到這樣的舉措毫無意義後,自然就會知難而退,最終只能被蒙在鼓裡,花着吃鱈魚的錢,做着吃油魚的事。在不經意間,還有可能當眾“社死”。
歸根結底,油魚之所以有市場,主要也是因為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以及長着和鱈魚一樣的外表。這樣某些商家就會有機可乘,以此來牟利。當大家不再把噴射油魚的惡趣味當做消遣,或者辨別油魚鱈魚的眼光更加犀利的時候,油魚的市場也就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