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是傳統的南方“小年”。當天14時,廣州市越秀區舉辦留住“老廣味道”——包道非遺系列親子研學活動,將傳統的廣府手藝以及熱鬧喜慶的廣府年味送給群眾。該活動採取公益徵集形式,在逾百名市民的報名信息中挑選出30組親子家庭參與,共同動手製作廣式燒賣。
孩子參與動手製作廣式燒賣。
廣式點心是廣府飲食文化的瑰寶。活動現場,廣州市級非遺項目廣式燒賣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戴文青一邊講述廣府茶樓文化與廣式點心的歷史故事,一邊教導市民如何包制廣式燒賣,傳遞廣府飲食習俗的文化溫度。
2022年10月,廣州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燒賣、腸粉、白切雞、竹升面等多項飲食類非遺項目入選,其中,廣式燒賣被譽為粵式點心“四大天王”之一,呈水蛇腰燈籠腳,口感柔韌又彈牙,至今長盛不衰。
在戴文青的指導下,活動現場的大小朋友們開始有模有樣地托皮包餡,沉浸式體驗廣式燒賣製作技藝,既促進了親子間的互動交流,又在潛移默化中使得更多家庭在實踐中了解非遺。
在等待燒賣蒸制的過程中,戴文青圍繞“廣式點心生活故事分享”和“課堂知識點回顧”兩方面,引導現場市民主動分享身邊的飲茶趣事和廣式美味,並深化大家對廣府飲食文化的認識、認同。此外,活動現場還設置了“廣府文化猜燈謎”和“廣式點心你畫我猜”等趣味升級的遊戲環節。
孩子在互動遊戲環節踴躍參與。
在分享、玩樂的歡聲笑語中,大家親手包制的廣式燒賣終於出爐。用味蕾留住的不僅是“廣府美味”,更有傳統非遺手藝背後的匠心獨運。
越秀的年味,不僅是廣府味道,更是家鄉味的溫暖與歸屬感。越秀公園是廣州客家山歌、詠春拳、越秀山故事等非遺項目的重要傳承傳播陣地,定期開展多層次、多維度的非遺交流、研學、展覽活動,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與文化氛圍。
2023年“廣府味·幸福年”廣府文化系列活動在越秀公園的首場活動就以留住“老廣味道”為主題,圍繞“非遺+現代生活”的高質量研學體驗,激發廣大市民對廣府飲食文化的情感共鳴。
廣州市越秀區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中心將繼續與市級非遺項目廣式燒賣製作技藝的保護單位攜手,聯動更多社區公共空間、非遺傳承基地等,持續總結廣式點心進社區的經驗和模式,進一步探索傳統美食技藝類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方法,讓更多市民感受廣府飲食的濃情魅力。
采寫:南都記者 王美蘇
攝影:南都記者 梁煒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