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藍字獲取更多精彩信息
後天10月4日就是重陽節了,九月初九,也是一年中兩大保健節日之一,重陽是“長生節”,講究的是長壽養老。
你會發現每年重陽前後,敬老院,街頭都會有很多公益活動,但是其實我們不要只在這一天做做樣子,敬老要在每一天中體現,老人需要的更多是陪伴,可以先從自己家中的老人開始。

我們也不要去責怪有些老人會被天價保健藥品和用品,或者騙子騙去錢財,也是因為這些無良商家或者騙子抓住了老年人需要關懷的這個弱點,下了猛葯,那麼如果我們多陪陪他們,多提醒提醒他們,多讓他們好好學學正確的養生健康知識,或許這些都可以避免。
所以陪伴從現在開始。前一陣子去參觀了一家醫養結合的養老社區,看着裡面的老人互相陪伴,吹拉彈唱,生活有專業人士照顧,運動、餐飲、娛樂,包括宗教信仰都得到滿足,看來這個也是一個很好的舉措。
除了這個還建議大家可以給家裡的老人配置一個關愛老人系列保險,因為很多保險都有投保年齡限制和健康要求,最高這些保險中能夠包含骨折相關的保障,因為我之前在默沙東負責過骨質疏鬆葯,深知骨質疏鬆性骨折或者骨折後再次骨折的發生率以及骨折引起的醫藥費、護理費還是相當高的。我今年也給自己買了一份。

重陽節說快樂還是安康,網上也有一些爭議:
傳統上的重陽節本以辟邪為主題,在這個原本為辟邪的日子裡,說上一句“節日快樂”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說“身體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比較恰當,但如今的重陽節逐漸淡化了禁忌的意義,並更多的以尊老、敬老為節日的主題,所以究竟要不要說“節日快樂”就成為見仁見智的個人選擇了。

這個說法來自我國民間。民間認為重陽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登高,古時傳說這是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躲避凶氣的捕捉。因為相傳這一天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儘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因此重陽節里的祝福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而不能說“節日快樂”。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喝菊花酒
“一杯菊花酒,活到九十九”,這句話是關於重陽節的一句俗語,菊花酒也成為了重陽必飲、消災祈福的“祥瑞之酒”。


重陽喝菊花酒的歷史

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我國釀製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重陽節飲酒傳說喝了這種“菊花酒”可延年益壽。

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沂己載,漢高祖時,宮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據南朝梁關均撰《續齊諧記》記載,“九月九日……,飲菊酒,禍可消”。這是舊俗重九為重陽節,需飲菊花酒的開始。
《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