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情懷,是文化,是朋友;它是好東西,但也可以是催命符,那麼,喝酒要注意什麼呢?
話說古時,杜康被父親安排去看糧食,一日去巡查,聞到了一股濃香的味道,順着味道找去,才發現,是糧倉的一角漏水了,滴到下面的糧食上,又經過太陽暴晒,糧食發酵,有了香味出來。
杜康實在忍不住,讓人拿來碗,裝了點糧食,泡到水裡,香味似乎更濃了,嘗了一口,香醇的味道,給了杜康驚喜,但就是喝起來有一點土味,不過這難不倒杜康,他經過各種調試,最後真的做出沒有土味只有香味的酒。
這就是早期的原漿酒,也可以說是自釀酒,對於嗜酒如命的人來說,更願意自己動手釀酒喝,這樣下來,成本低,而且自己用料豐富,口感更是多樣化,每天小酌那麼一口,日子真是美呀!
可這樣的自釀酒,真的好嗎?先不說自釀酒的品質如何,單就釀酒的環境,它都有更複雜的要求,糧食發酵時的溫度,發酵容器的大小,水加多少,攪拌多少次,什麼時候攪拌等等,在釀酒過程中都是有要求的。
更何況,釀酒除了環境要求,還對釀酒人的手藝有要求,如果手藝不精,在釀造過程中雜質太多,那麼,就會導致甲醇超標,是不能直接引用的,最好放置六個月以上的時間,讓有害物質發揮出去,再飲用。
除了自釀酒,現在市面上還有一種農家的自烤酒,在大街上,支一個攤子,旁邊有“釀酒工具”,現場釀酒,公開透明,安全就真的有保障了嗎?
其實真的不是,商販早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就加了酒粉或是其他添加劑,再用酒精勾兌出來,嘗一口,口感非常好的,但其實這都不能算是真的酒。
而大家最不陌生的,應該就是酒精酒了,這個酒更好做,就是用酒精,添加劑和水,找好比例,直接勾兌出來,就能飲用了。
單這樣也就罷了,可是它竟然混到糧食酒裡面去賣,許多人都上過當。那麼,怎麼區分糧食酒和酒精酒呢?
方法有三種:
第一,把酒倒在手心裡搓幾下,然後再去聞味道,如果是糧食味,那就是糧食釀造的,如果不是,那就是酒精酒。
第二,把酒倒在盛水的杯子里,水和酒的比例是1:1,如果杯子渾濁,那麼就是糧食酒,如果杯子沒有變化,清澈如水,那麼就是酒精酒。
第三,搖晃一下瓶身,看一下瓶子里搖出的酒花,如果酒花散得慢,就是糧食酒,如果散得快或是沒有酒花,就是酒精酒。
市面上的酒種類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買到假酒,但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就像煮肉,肉爛自香,酒是一樣的,酒純自香。
那麼,酒中的成分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能那麼香呢?
毫無疑問,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佔比為99%,其餘的1%,為酸類、酯類、醛類、多元醇等,雖少,但非常影響口味和酒自身的特色。比如乙醇,味微甘,量越大,酒越烈。
酸類,有揮發的甲酸、乙酸,也有不揮發的蘋果酸等,其中,又以乳酸最為柔和。
酯類,有濃香型、清香型等,主要是用來提香的。
醛類,是提升口感的,是想刺激一點的還是辛辣一點,找它就對了。
多元醇,味甜,它能形成酒的醇厚風味。
而這些成分,融合在一起,通過化學反應,相互影響,達到新的平衡,這樣,就形成了酒自身的特點。
而在實際釀造過程中,又需要注重水質、容器、濕度、光照、通風等問題,只有所有的條件達到,才能在精湛的技術下,得出又香又醇的酒。
剛釀出來的酒,因為它的各種成分都不穩定,口味也不穩定,這就需要儲存起來,等各成分穩定下來,就會又有不同的口味。因此,雖是同一批酒出來的,但是口味都會有所不同,這是很正常的。
酒就如同人生,酸甜苦辣咸,各種滋味,在配比成分的過程中,都會受到影響,經過最後的儲存,成分穩定,才能定出最終的口味。
酒是一種媒介,可以使陌生的你我他迅速成為朋友,可酒又是催命符,飲用過量,就會危及生命,因此,在自己釀酒或是買酒之時,一定要甚至慎之又慎,選擇色、香、味俱全的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