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由最初的湯餅發展而來,到宋朝時已是品類繁盛,花樣繁多。除用湯煮外,又有炒、燠、煎等加工方法。麵條上加各種葷素澆頭(北方叫臊子),出現了各樣地方風味。
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四記載,汴京的麵條,有四川風味的“插肉面”“大燠面”;北方風味的“罨生軟羊面”“桐皮面”“冷淘”;南方風味的“桐皮熱燴面”;寺院的“素麵”等。
這些麵條,或熱或冷,蓋澆面的澆頭有瘦肉澆頭、肥肉澆頭,每碗“十文”,“行菜者左手杈三碗,右臂自手至肩馱疊約二十碗”。《東京夢華錄》卷四《食店》說:“舊只用匙,今皆用筋矣。”筋就是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筷子,宋朝時的麵條,已真正成為用筷子“挑食”的麵條了。
挂面,可說是中國人最早的“方便麵”。這種方便攜帶的面讓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品嘗到“家”的味道。據說秦始皇在征戰六國過程中行至秦嶺南麓,見路邊農舍有老漢懸一排麵條在晾曬,麵條細而長,如挂面一道銀白掛帘。
秦始皇命人煮麵品嘗,但覺細滑爽口、美味無比,由此,挂面被列為御膳貢品連年進貢。唐時,普通百姓也將挂面裝入禮盒作為禮品饋贈親友。挂面現今也是家常必備的方便食品。中原各地還有空心挂面作坊,而且拉得很細,直徑只有1.2—1.3毫米。
林林總總,一碗面能滿足你對麵條的所有想象,不同的面,承載着人們相同的祈願。正月初七這天要吃麵條,人們希望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便可以長生不老。誰在過生日那天不吃一碗“長壽麵”呢?據說這和漢武帝的一個傳說有關。漢武帝過壽時廚師做了麵條,東方朔對此的解釋是因為面長,面長預示着壽長,這讓漢武帝很高興,因此便有了生日吃長壽麵的習俗。
除了生日吃面,中國人在夏至這天也要吃“入伏面”。因為古代在夏至這天要祭祀祈禱,此時民間新麥剛下,人們便以面敬神。文獻記載說,三國時的何晏正是因為在夏至這天吃面吃到臉上冒汗,人們才知道原來一直傳說的“敷粉何郎”並不是臉上敷了粉,而是真的臉面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