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手裡不止一張王炸,不怕特朗普翻臉不認人,再打美國還是輸

中美經貿談判向來波詭雲譎,但這一次雙方終於在瑞士日內瓦會晤後拋出了一個"意外的驚喜"。5月12日中美聯合發布聲明,宣布互相取消了91%的高額關稅,並對剩餘的24%徵稅決定實施90天暫停期。

消息一出,全球市場立刻迎來劇烈反應,多個國家的主要股指集體上漲,投資者鬆了一口氣。但表面的平靜之下,卻涌動着一股更深的暗流——稀土

眾所周知這場由關稅引發的博弈從來不只是數字的遊戲。戰略資源稀土的出口管控、科技與安全的雙重博弈、供應鏈的主導權,才是真正的"底牌較量"。在所有爭議中,稀土問題成為當前談判中最難解的死結,也被看作是接下來的核心焦點。

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從來不是一場簡單的"關稅加減法"。事情的導火索,可以追溯到今年3月,當時美國以打擊芬太尼類藥物走私為由,針對中國部分出口商品加征了總計20%的關稅。表面上這是為了解決美國國內的毒品危機,但熟悉國際政治的人都知道,這背後隱藏着更深層的戰略考量。

中國並未坐以待斃,在數輪外交和內部評估之後,中國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對等反制措施,在關稅領域實施了加碼,精準打擊了美方在高科技製造鏈條上的命門。其中最具標誌性的措施之一就是對部分中重稀土的出口進行嚴格管制。

稀土並不稀,卻稀在其“精鍊加工技術”——這是全球產業鏈中最難以替代的一環。中國在這一領域積累了幾十年的工藝和經驗,掌握着世界近乎九成的精鍊能力。換句話說,就算你能在其他地方找到稀土原礦,最後還得運到中國來精鍊。中方祭出這一“硬核反制”,不止於經濟層面,更是一次精準的戰略回擊。

在經歷了近兩個月的對抗後,全球多地供應鏈受到衝擊,美國內外壓力驟增。數據顯示從汽車零部件到新能源設備,大量依賴中國中間產品的企業紛紛出現訂單延遲、成本激增現象。最終這種經濟層面的反噬迫使美方不得不坐回談判桌前。

5月12日,雙方在瑞士日內瓦發布聯合聲明,宣告對彼此徵收的高額關稅中,各自取消了91%的部分,並同步暫停實施24%的新增關稅,限期90天。這被外界解讀為一次“極其罕見的戰略默契”。

表面上這是一次互利的退讓——美國將對華稅率從145%調降至約30%,中國則將對美稅率同步調降至10%。但看似對等的讓步背後,卻埋着彼此不同的盤算。美方的目標很明確:希望通過關稅減壓,換取中國在資源與科技封鎖上的某種鬆動。而中方更清楚,真正的博弈,還沒有開始。

全球市場卻沒來得及細想這些“變量”,便已經用漲幅表達了它們的態度。標準普爾500當天上漲2.1%,道瓊斯指數更是單日暴漲近500點,人民幣匯率則應聲反彈。財經評論員普遍將這次“暫停”形容為一場“雙贏的戰術勝利”,但沒有人敢斷言它會是持久的和平。

不過真正有經驗的分析人士一眼就看穿,這次和解只是一個階段性結果,真正難啃的骨頭還在後面。尤其是——稀土問題,並沒有在這次協議中畫上句號。

很多人理解錯了中國稀土的優勢,以為是“我們出口多”,其實不然。中國真正掌握的是稀土產業鏈的中下游——從提純冶煉到深加工,中國企業掌握了幾乎全球九成以上的技術資源。

據統計2023年中國稀土產量約佔全球60%,但精鍊產能佔比高達92%。也就是說,哪怕其他國家找到稀土礦,也很難跳過中國進行後續工業應用。再比如美國軍工系統內,至少有8萬個零部件需要使用中國提供的稀土材料。這些數字背後,是中國長年在稀土資源整合、環保標準制定和技術積累上的深厚積澱。

中方對於稀土的管控,並非心血來潮。從2024年底起,中國已對部分稀土出口啟動分批許可制度,明確規範了用途流向,尤其對軍工、半導體等敏感行業產品出口審查嚴格。

2025年4月出口數據進一步佐證了這一點:當月稀土出口同比下降15.6%,一方面源於出口審查收緊,另一方面也說明中方正在主動削減外部依賴,提高資源戰略控制力。

更為關鍵的是出口管控並不等同於封鎖。中方的核心思路在於“可控、可追溯、有限度開放”。這與歐美過往希望“以市場換市場”的邏輯不同,中國更傾向於以資源安全、技術提升為前提,在安全框架內進行有選擇地合作。這種策略給未來的談判留足了空間也保留了博弈的主動權。

儘管目前24%的關稅進入了為期90天的緩衝期,但這並不意味着問題已經解決。相反,接下來的談判才是“真刀真槍”的關鍵階段。三項關鍵議題將主導下一輪談判:

20%的芬太尼關稅是否取消?特朗普政府主張保留的10%“最低基準關稅”是否鬆動?中方的稀土出口是否存在放鬆的可能?在這些問題上,任何一項都牽動產業鏈命脈。

尤其是稀土,其戰略屬性讓它很難在短期內被納入互惠清單。中方態度也非常明確,只有在確保國家利益、產業安全和外交對等的前提下,才可能談到實質性放開。

而美方也並非沒有策略。據悉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在聯合聲明後強調,未來中美要構建可持續、互利的經濟關係,並避免“脫鉤”。這番言論雖然和緩,但也流露出美方迫切希望中方在稀土政策上有所讓步。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期還在全鏈條打擊稀土走私問題。商務部、海關、市場監管等多部門聯合行動,專門整治走私、第三國中轉等隱性漏洞。這種態度顯示出對外政策的決絕,也表達出對於資源出境控制的嚴肅態度。

不可忽視的是,這場中美談判已不再是雙邊問題,它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特別是在礦產資源供需高度不平衡的背景下,一次對話的進展,就足以影響航運、能源、軍工、科技甚至資本市場的走勢。

例如,歐洲多個國家對中國的戰略礦產管控表示“高度關注”,開始尋求構建本地稀土提煉產業鏈。與此同時美國也加速與烏克蘭加拿大等地建立資源合作關係。

但現實是這些國家在技術、成本與供應鏈整合能力上,短期內仍難以完全替代中國的優勢。在這個階段中方並未選擇“趁熱打鐵”,而是有節制地釋放信號——這是智慧,也是戰略。

稀土不是終點,而是中美之間進行“能力測試”的關鍵戰線。正如中國近年來在半導體、新能源車、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突破一樣,今天中方的反應方式,也逐漸從“被動防禦”走向“主動調控”。

商務部多次提及“戰略安全邊界”和“產業鏈穩定責任”,表明中方是在打“戰略自主”的基礎戰。對方每前進一步,中方都要求“等值讓步”。

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中美不可能脫鉤,任何形式的“徹底分割”都將造成全球經濟災難。美方希望雙方能構建“穩定、互利、透明”的經貿合作框架。

這是一種現實的認識,也是一種微妙的示弱。中美日內瓦會談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真正決定未來走向的,並不是這一紙“暫停條款”,而是雙方是否能在剩餘90天內找到“平衡點”。

這不是一次單純的經濟談判,而是兩種模式之間的磨合;不是零和遊戲,而是看誰更能在複雜格局中掌握主動權。而稀土如今正站在聚光燈下,成為影響全球博弈格局的“戰略信號塔”。

未來幾個月,世界都在等一個答案:這場貿易風暴,會就此停歇,還是再次掀起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