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四十里灣,碧波蕩漾,花瓣狀智能漁場與海星狀平台串聯成“耕海1號”生態牧場;威海經開區,國內首個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廠奠基;青島海爾路,智慧園區正樹起智能建造標杆,物聯網編織起產業新生態;黃渤海之濱,青島港、日照港、煙台港等集約協同,奏響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的強音……“深藍”畫卷徐徐展開,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山東新時代海洋強省建設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近日,記者跟隨學習強國“沿着海岸看中國·山東篇”大型行進式主題報道採訪團行走山東沿海七市,見證山東經略海洋、向海圖強的壯美圖景。
早在2016年,青島征和工業就已成為國內鏈條行業的佼佼者。然而,這家手握多項專利的“隱形冠軍”,卻在數字化浪潮前陷入迷茫,產品一度大量積壓。
困境在海爾卡奧斯2020年進駐後得到了改變。在經過了數月的“體檢”後,卡奧斯對征和工業進行了數字化改造,通過共享生態及平台資源,讓工業互聯網融入企業發展全流程。改造後,征和工業年產值從2019年的8億元,躍升到2023年的16億元,並成為全球第三家具備船鏈生產資質的企業,入選工信部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如今,青島征和工業的故事正通過“大企業共建,小企業共享”的卡奧斯模式在齊魯大地復刻,成為山東製造向“智造”躍遷的時代縮影。
近年來,山東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增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釋放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效能:每年培育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製造場景200個以上,到2027年將建成70個省級“產業大腦”,培育10000家“晨星工廠”;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製造業垂類細分領域的創新應用,建設50個左右大模型產業集聚和賦能應用特色園區;加快催生數字驅動、智能高效、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新型經濟形態,以新質生產力激活產業新動力。
在山東未來機器人有限公司廠區,試驗基地的深水測試池中,巨大的機械爪吊裝着約2米長的深海鋪纜機器人下潛水底,激起陣陣水花。作為國內首家實現深海機器人自主國產化的高科技企業,未來機器人公司已在世界範圍內獲得廣泛聲譽。
“我們致力於水下石油勘探開採,當前設備可下潛4000米至6000米,最深達萬米級全海深作業。”未來機器人技術工程師孫鶴叢說,傳統管道檢測依賴攝像頭觀察,現在通過智能算法掃描可以直接生成實時模型,清晰呈現水下故障。
“十三五”以來,山東海洋領域突破海工裝備研發等97項關鍵核心技術,共有16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居全國同領域第一位。2024年,山東海洋領域共有5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佔全國海洋領域獲獎數量的50%;全省海洋科研教育實現增加值1044.5億元,首次躍居全國第一。從“深藍2號”到“藍鯨2號”“蛟龍號”,“數智”賦能海洋“重器”,科技自立自強成為產業升級的核心支撐。
(大眾新聞記者 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