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猛虧數千億美元

文丨陸棄

2025年,伴隨美國新政府上台的不是經濟復蘇的春風,而是又一場財政黑洞的揭幕。根據《華爾街日報》3月21日披露的美聯儲最新財務報表,美國央行2024年虧損高達77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600億元),這已是其連續第二年大幅虧損。2023年,美聯儲的“賬本赤字”曾高達1143億美元,兩年合計近兩千億美元,足以讓任何一個中央銀行臉紅,更何況是全球最有權勢的美聯儲。

這不是一次意外,而是一種制度性病灶的集中爆發。在過去十年低利率時代,美聯儲通過購買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積累了龐大資產負債表,同時向財政部貢獻了巨額“利潤”——2012年至2021年,美聯儲累計上繳財政部超過8700億美元,2021年一度高達1090億美元。但從2022年加息周期啟動開始,一切戛然而止。

美聯儲的資產組合是基於低利率時期買入的低收益證券,而其負債則是對銀行存放準備金支付的高額利息。當利率升至4%以上時,利息支出迅速超過了投資收益,赤字如山洪爆發。從金融邏輯講,美聯儲已陷入“資產鎖死、負債失控”的利差陷阱,而從政治經濟角度看,它更是陷入了“政策兩難”的泥潭。

2025年是特朗普上任的第一年,而他在競選期間不斷承諾“大幅減稅”和“擴大軍費”,財政支出高燒不退。美聯儲原本是財政部的重要現金來源,現在卻成了財政的“沉重負擔”。最新數據顯示,美聯儲設立的“遞延資產”賬戶規模已經擴大至2160億美元,也就是說,未來若想恢復向財政部“交錢”,必須先彌補這兩個年度的巨虧。換言之,財政部至少幾年內別指望美聯儲再交一分錢“盈餘”上繳。這對特朗普政府是個沉重打擊。

他上台之初,曾放言要“讓美元更強大、美國更富裕”,而如今他面對的是國債突破34萬億美元、赤字膨脹、貨幣政策失靈的多重危機。更諷刺的是,美聯儲的虧損正是從特朗普第一任期結束後加息周期開始時爆發的,結果他回鍋執政,卻必須接盤這場由利率政策反噬引發的財政窟窿。

而美聯儲卻並不打算為這場虧損“負全責”。它的立場非常明確:我們不是來賺錢的,虧損不是失敗,而是貨幣政策副作用。但這套說辭到了今天,已越來越難以服人。

2025年,美國內通脹雖已放緩,但依舊徘徊在3%以上的敏感區間,美聯儲基準利率維持在4.3%左右,無法快速降息。這意味着,它支付給金融機構的利息仍遠高於其所持資產的回報率,虧損模式將繼續。而紐約聯儲預測,只要利率不顯著下行,美聯儲將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換句話說,虧損,正在成為它的新常態。

這不僅是技術性問題,更是信用危機的溫床。全球越來越多國家正尋求去美元化、降低對美債依賴,美聯儲自身信用卻在這時候遭遇系統性蝕空。當一個中央銀行無法實現財務自持,反而變成財政負債黑洞,其貨幣政策獨立性、市場權威和全球信譽也將隨之受損。美元霸權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美聯儲穩定運作和財政紀律之上的,現在這兩者都出了問題。

而特朗普政府顯然沒有應對這場“制度性衰退”的戰略準備。他可以繼續壓美聯儲降息以刺激增長,但後果就是美聯儲資產貶值、通脹反彈;他也可以選擇維持高利率穩物價,但財政赤字和債務壓力就會被進一步放大。這就是所謂的“政策悖論”:怎麼選,都是輸。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美聯儲的金融模式已逐漸淪為債務機器的服務商,而非獨立央行。它印鈔時是財政的“提款機”,加息時又成了財政的“資金黑洞”。其角色混亂、職能模糊、政策前後矛盾,正在動搖市場對美國金融體系的基本信任。

美聯儲虧損,不只是一個機構的賬面數字,更是美國整個貨幣—財政體制崩解的前兆。它暴露了美國經濟結構對低利率的高度依賴、對債務融資的長期上癮,也揭示了在政治分裂與政策短視主導下,美國已很難再通過制度性手段解決經濟基本問題。

而這場虧損風暴,不會止步於美聯儲。它將蔓延至財政部、國債市場、貨幣市場,乃至整個全球金融架構。美元的全球信用基礎正在被美聯儲自己的賬本一點點掏空。世界也將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美國所謂“獨立央行”的神話,正在以虧損為代價,一點點塌陷。

特朗普回來了,但他面對的不是2016年的強勢美元和低息盛宴,而是2025年的債務泥潭和赤字風暴。美聯儲的財政黑洞,就是這場危機的起點。而終點,將會是美元信譽的重新定價。全球市場,請系好安全帶。真正的風暴,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