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數近3年3·15被曝光企業:近7成是小微企業,這兩個行業成重災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劉婷

從假香米到高利貸,從預製菜亂象到騷擾電話產業鏈,央視3·15晚會的曝光名單不斷拉長。

今年3月15日,央視3.15晚會繼續重拳出擊,揭露了“翻新衛生巾”“一次性內褲徒手製作”“啄木鳥平台亂收費”“保水蝦仁”“電子簽高利貸”以及“騷擾電話”等亂象。

可以發現,食品行業以及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再次上榜。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近三年來,食品行業是央視315晚會的“常客”,個人隱私及個人信息泄露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

另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3年至2025年央視315晚會,共曝光80多家企業,其中小微企業佔比近7成,有10家企業已註銷或吊銷。

圖源:圖蟲創意

近7成是小微企業,10家企業已註銷或吊銷

由於規模小、資金有限、數量龐大,小微企業成為問題高發區。

根據苗建信息輿情大數據統計,近十四年(2011-2024)央視315晚會,共有536家企業被曝光。其中,規模企業(從業人員1000人以上或營業收入4億元以上)共計131家,佔比24.4%;其他企業(多為中小微企業)有405家,佔比75.6%。

時代周報記者根據天眼查統計得知,在2023年-2025年涉事企業中,符合小微企業標準(工業企業小於100人,其他企業小於80人)的企業數量為60家,佔比69.77%。此外,“0人”企業佔比為26.74%。以人人信(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因涉嫌金融服務不透明、虛假宣傳等問題被曝光,消費者投訴其提供的貸款服務存在隱形收費問題。天眼查顯示,該公司註冊資本2260萬元,社保繳納人數為0人,業務範圍涵蓋科技推廣與應用服務。

2025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的企業中,還有商丘市博威服飾有限公司、連雲港鮮知餚食品有限公司、健芝初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等10餘家企業在天眼查平台顯示員工人數為0,參保人數為0。

除此之外,2023年因生產假香米被曝光的安徽香王糧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安徽香王糧油”)也是“0人”企業。天眼查顯示,安徽香王糧油註冊資本500萬元,但公司規模為“0人”,社保繳納人數為“0人”,目前已處於“吊銷、未註銷”狀態。

與安徽香王糧油一樣,廣州暨肽因子醫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暨肽因子”)也已註銷。2023年央視“3.15”晚會劍指醫美亂象,曝光出一批批只能外用於皮膚表面的妝字號日用化妝品,其中廣州暨肽因子被提及。

據時代周報記者統計,在2023年-2025年涉事企業中,共有10家企業處於註銷或吊銷狀態,其中2家為吊銷、未註銷狀態,8家為註銷狀態,佔比達到20.0%。針對小微企業問題頻發、註銷企業多、註冊資本與社保人數不匹配等現象,業內人士認為,監管部門需加強執法力度,同時完善企業信息公示制度,防止“空殼化”企業擾亂市場秩序。

5.54%食品相關企業曾經營異常

每年的央視315晚會,食品安全問題都是重中之重。近年來,儘管監管部門加大了打擊力度,但食品造假、劣質原材料、虛假宣傳等問題依然屢禁不止,直接威脅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

2023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假香米”事件。安徽壽縣永良米業生產的所謂“泰國香米”,實際上與泰國香米毫無關係。這些大米是安徽本地產的普通大米,通過添加香精勾兌,偽裝成“泰國香米”出售。企業負責人坦言,只要往大米里滴幾滴香精,就能散發出特有的香味,這樣的大米一年能賣出1000多噸。

2024年,預製菜行業的問題被曝光。安徽省阜陽市是梅菜扣肉預製菜的主要產區之一,但當地個別企業使用未經嚴格處理的槽頭肉製作預製菜。槽頭肉是豬頭與軀幹連接部位的肉,含有大量淋巴結、脂肪瘤和甲狀腺,屬於豬肉中必須嚴格“整修”的部分。然而,這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質槽頭肉替代五花肉,嚴重違反了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可能攝入有害物質,長期食用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2025年,保水蝦仁的問題成為焦點。部分生產廠家在加工水產品時違規、超量添加保水劑(磷酸鹽),以增加蝦仁的重量和保質期。然而,過量攝入磷酸鹽可能帶來健康風險,如消化系統問題、鈣磷比失衡等。央視記者調查發現,一些企業的蝦仁磷酸鹽添加量遠超國家標準,甚至達到千分之三十,浸泡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保水率高達百分之二十。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目前有超過1584.3萬家食品相關企業。從事食品相關的業務企業中,1.12%的相關企業曾出現法律訴訟,5.54%的相關企業曾出現經營異常。

貸款相關企業已超27萬家

隨着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個人信息泄露和互聯網金融陷阱問題日益嚴重。近年來,央視315晚會多次曝光這些領域的亂象,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和社會影響。

根據苗建信息輿情大數據統計,在2011-2024年的央視315晚會上,互聯網行業被曝光次數最多,佔比達21.84%;食品行業緊隨其後,佔比14.37%;大健康和通信/電子分別位於三、四位,分別佔比9.20%和8.05%;汽車位於第五,佔比7.47%。

2023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隔空盜刷”釣魚騙局。不法分子通過發送“etc卡禁用”“快遞丟失理賠”等虛假短信,誘騙消費者登錄釣魚網站並輸入個人信息。陳女士曾收到一條提示她的etc卡已禁用的短信,點擊鏈接後輸入了手機號、銀行卡號等信息,結果三秒鐘內接連收到六條扣款短信。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27.3萬家貸款相關企業。從事貸款相關的業務企業中,24.99%的相關企業曾出現法律訴訟,7.21%的相關企業曾出現經營異常,2.91%的相關企業曾出現行政處罰。

2025年,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再次成為焦點。央視315晚會曝光了“電子簽高利貸”和“騷擾電話產業鏈”等問題。電子簽平台本應是為借貸雙方提供合法、透明的交易環境,但部分平台卻成為高利貸的工具。洪先生在借貸寶平台借款5000元,實際只收到3500元,平台欠條上的借款金額卻登記為5000元,短短7天就要額外還1500元利息。這種“砍頭息”行為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財產權益。

此外,騷擾電話產業鏈也受到關注。一些外呼公司利用ai智能機器人撥打營銷電話,甚至通過虛擬運營商購買“小號”規避監管。這些公司通過技術手段大規模竊取消費者電話號碼,形成了完整的黑色產業鏈。消費者在接聽騷擾電話的同時,隱私權也遭到嚴重侵害。

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技術濫用讓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加大。由於當前ai越來越強大,不僅是真假難辨,ai的話術誘導性以及偽裝度比真人還強,比如app誘導用戶註冊信息領紅包,消費者無意中將自己的個人信息和盤托出。技術本身沒有善惡,是工具,但技術工具的確大大降低了不法分子的門檻,提高了不法分子獲取個人關鍵信息甚至實施詐騙的效率。

對此,盤和林認為,企業要約束用戶,比如針對“虛擬運營商小號”問題,企業應該約束虛擬運營商,而不是放任其發展。當前我國要求實名制上網,實名制電話通信,實名制應該落實下去,而落實者就是企業。此外,企業要強化主體責任,要對違規違法的行為保持高壓,企業之間也要通過協同聯動來打擊犯罪,比如虛擬運營商黑名單共享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