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增速、提振消費、AI、中長期資金、老齡化……兩會熱點專家說

作為“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節點,今年兩會圍繞經濟增速目標、內需提振、科技革命、資本賦能與人口結構轉型等議題展開深度討論。在外部環境複雜性與內部轉型壓力交織的背景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的目標,凸顯對經濟韌性信心與高質量發展導向。本文將從政策邏輯與專家視角解析上述五大戰略部署的深層意義。
5% 增速錨定:穩增長與促轉型的戰略平衡點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2025年gdp增速目標為5%左右,延續2024年基準。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陽指出,5%左右的增長目標經過反覆研究論證,綜合考慮國內外形勢與各方面因素,兼顧需要與可能,從發展態勢、能力條件、支撐政策等多方面判斷,是可以實現的。

從需求端看,5%增速是穩就業與民生保障的關鍵。按2024年134.9萬億元總量計算,新增6.7萬億元財富空間可支撐工資與社保提升。供給端則依託全產業鏈優勢、消費市場潛力及高素質勞動力。政策工具上,財政赤字率提至4%、超長期特別國債加碼至1.3萬億元,消費以舊換新補貼翻倍至3000億元,投資建設資金規模超5萬億元,均指向穩基本盤與育新動能。
香港信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廖群強調,2035年gdp翻番目標的實現需2020年至2035年年均增速4.73%。鑒於前四年年均增速5.3%,2025年5%目標為後續結構性升級預留空間,平衡短期穩增長與長期動能轉換。
提振消費:政策工具激活市場內生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將提振消費列為首位。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瑞東認為,報告強調消費在經濟循環和產業升級中的重要作用,通過 “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從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三方面協同發力。

具體措施包括: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以持續對消費品以舊換新進行補貼;從放寬准入、減少限制、優化監管等方面入手,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等。
“在政策支持與消費升級雙輪驅動下,以舊換新政策有望加速存量市場煥新,疊加智能化、綠色化技術迭代,耐用品消費韌性持續凸顯;與此同時,康養文旅、數字服務等服務新業態也有望釋放潛力,推動商品與服務消費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進一步夯實內需增長根基。”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表示。
人工智能+:從技術突破到產業深度融合
繼2024年“人工智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2025年政策細化至產業賦能、終端應用與場景培育,明確“具身智能”為未來產業方向。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指出,政策聚焦垂直領域大模型開發、智能終端普及及算力優化,通過“示範場景+財政補貼”推動ai在低空經濟、醫療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未來,ai 將深度融入千行百業,形成 “技術創新 — 場景落地 — 產業升級” 的閉環。為保障“人工智能+”順利推進,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強調,還需攻關關鍵核心技術、開發利用數據、合理布局算力資源,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向融合發展。
中長期資金入市:資本市場邁向“投資市”轉型
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是資本市場改革的核心議題。今年年初,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推動險資、養老金等提高a股配置比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資本市場穩定對居民財富效應、企業融資及地方債務緩解具多重意義。

南開大學金融學英才終身教授田利輝指出,中長期資金入市是穩定資本市場的“壓艙石”,需完善基礎制度促進中長期資金與上市公司良性互動,發展權益類基金,建立長周期考核機制。他強調,政策目標並非簡單規模擴張,而是通過制度重構推動“融資市”向“投資市”轉型,通過長期資金在降低波動率和提升定價力兩大功效的發揮,真正實現“價值引領、共享發展”的治理願景。
應對老齡少子化:構建全生命周期支持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中“投資於人”這一新表述引發熱議。如何把更多資金資源投入到人的發展和保障上,特別是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民生領域短板方面,具有現實意義。面對60歲以上人口佔比超21%、生育率1.09的挑戰,政策從“兜底保障”轉向“全齡友好”,突出科技與產業融合,通過財政、稅收、用工等多維度降低家庭負擔。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提出“一小一中一老”主線:“一小”加強普惠托育,“一中”完善生育支持,“一老”發展銀髮經濟與適老化改革。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建議構建國家、市場、社會、家庭協同治理框架:國家層面短期提振生育率、延遲退休,長期優化人口布局;市場層面激活老齡產業潛力;社會層面重構孝道倫理與社區服務;家庭與個人層面形成“親情維繫+專業服務”的新型代際支持模式。
來源:金融時報客戶端
記者:王璐
編輯:楊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