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黑”歷史: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用天然氣的?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開鑿天然氣井和利用天然氣的國家。班固《漢書·郊祀志》說漢宣帝“祠天封苑火井於鴻門。”

又《地理志》也說西河郡鴻門縣:“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出也。”西河郡鴻門縣,故治在今陝西神木縣西南。


可見,西漢時早已發現天然氣。但立火井祠,說明當時人們還難以解釋這種自然現象,將它作為神抵來崇拜。

到了東漢,蜀中煮井為鹽,剛開始時也未曾利用天然氣。

實際上,當時蜀中有很多鹽井,以仁壽縣陵井為最大。據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載,陵井:“縱廣三十丈,深八十餘丈”。對於“陵井”的來歷,因是沛國張道陵(張魯的祖父)所開,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又樂史《太平寰宇記》載:“若以火墜井中,即雷吼沸涌,煙氣上沖,濺泥漂石,甚可畏。”

這種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天然氣,當時沒有真正利用起來。

不久,臨鄧縣的人民就開始利用火井煮鹽了。


張華博物志》載:“臨耶有火井深六十餘丈,火光上出,人以筒盛火,行百餘里,猶可燃也。”臨耶,即如今四川耶峽。

可見,當時人們已經用天然氣煮鹽。東漢末三國時代,人們對火井不但見慣不怪,而且進一步加以利用了。隋代時,官府還在這裡設立“火井縣”。

宋代,我國開始大規模利用天然氣,發明小口深井鑽鑿法。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詳細記載了火井煮鹽。

清代筒井鑽鑿深度已達約一千米,一口火井可煮鹽七百鍋。

期間,我國勞動人民首創一系列先進的鑽井技術,如小口深井鑽鑿法、套管固井法、築管引氣法、試氣量法等。在歐洲,英國最早直到十七世紀才使用天然氣,比我國晚一千餘年。


到了近代,在當時的上海租界,中國成立了最早的煤氣公司。據《上海公用事業志》載,在清咸豐十年十二月,居住在上海租界的很多英國商人倡議在上海生產、供應煤氣。

清同治四年(1865年),中國首家煤氣廠成立,應用的是英國煤氣照明的新技術,為上海租界提供照明。

隨着科學不斷進步,出現了電力公司。儘管“煤氣廠”為維護自身利益,開始通過降價等方法參與競爭,但是照明和發電機的快速發展,煤氣燈難以抵擋電燈的“猛烈進攻”,最終幾乎所有用戶都用上電力。

當然,煤氣廠不會就此倒下,而是迅速調整發展方向,將煤氣主要用於炊事。很快,一批批新建公寓和里弄房子安裝上煤氣,煤氣業務逐年穩定增長。煤氣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中國於1997年建設首條長距離天然氣管線——陝京管線,

2000年後,中國政府開始實施西氣東輸管線,全長約4000公里,設計規模每年120億立方米。

這一項超級工程,惠及2億多人口,開創了中國開始大規模使用天然氣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