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記者 蘇浩 盧志坤 北京報道
(司太立公司大樓公司官網/圖)
應付賬款激增5億元與產銷量雙降並存,在建工程拖延三年未轉固,這家造影劑原料葯龍頭正面臨擴張陣痛期的多重拷問。
近期,司太立(603520.sh)發布對上交所年報問詢函的回復公告,2024年年末,公司應付賬款餘額同比增長36.45%至5.09億元,而同期主要產品造影劑系列的生產量和銷售量卻分別下滑9.21%和5.65%。
針對上述情形,《中國經營報》記者日前向司太立方面致函採訪,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公司方面回復。其間記者也多次致電公司證券部,但均未有人接聽。
應付賬款與產銷量背離
根據回復公告,司太立的應付賬款增加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工程設備款增加7978.03萬元,二是採購貨款增加5620.2萬元。其中,工程設備款大幅增長67.35%,源於“年產1550噸非離子型ct造影劑系列原料葯”募投項目密集投入建設。採購貨款增加則集中在2024年第四季度,該季度公司碘原料採購額同比猛增約1.1億元,達2.32億元。
上交所問詢函直指:“為何在主要產品產銷量下滑的情況下,公司應付賬款出現大幅增長?”對此,司太立方面解釋為“受市場供需失衡影響,碘原料價格持續攀升,公司為保障供應並把握採購窗口期,在價格相對低位時適當加大採購量,導致階段性採購量超過生產需求”的戰略決策。
然而,這一解釋與產銷數據形成鮮明反差。2024年,司太立造影劑系列產量同比下降9.21%,銷量下滑5.65%,庫存量卻增長28.05%。公司在產能利用不足的情況下仍選擇了大規模囤積原料。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存貨跌價風險。2024年年末司太立存貨餘額仍高達11.05億元,雖然同比減少3.76%,但其中在產品增加10.26%,庫存商品增長6.78%。公司方面宣稱94.79%的存貨庫齡在一年以下,但面對產銷量雙降,如此高的庫存後續又將如何變現?
與此同時,比應付賬款更嚴重的是公司在建工程的異常狀況。
2024年,公司在建工程餘額同比增長99.28%,而同期收入增速僅為3%—7%,這種資產增速與營收增長的背離,引發監管對其資金使用效率的質疑。
公告顯示,在建工程中,江西司太立和上海司太立兩個項目建設進度已連續三年超過90%,卻始終未能轉固。通常而言,建設進度達到90%的項目應在短期內投入使用,但司太立的這些項目似乎陷入了“完工難產”的怪圈。
這些長期掛賬的在建工程還規避了固定資產折舊和減值準備計提,而司太立方面將未能及時轉入固定資產的原因歸咎為“工程尚在調試中”“產線更新改造”。
此外,2022年至2024年,司太立購建固定資產支付的現金分別約為4.72億元、2.66億元、4.81億元,累計約12.19億元。巨額資金投入後,項目進度卻一再延期,原定於2024年12月完工的核心募投項目“年產1550噸非離子型ct造影劑原料葯項目”也宣布延期至2025年12月。
多因素導致業績惡化
官網顯示,司太立成立於1997年,2016年3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一家專業從事x-ct非離子型造影劑、喹諾酮類系列原料葯及中間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內造影劑仿製葯產品中規模較大、品種較齊全的企業,其中碘海醇原料葯產能及產量位居國內前列。
實際上,財務數據矛盾的背後,是司太立經營業績的實質性滑坡。
2024年,司太立實現營業收入23.5億元,同比增長7.02%,歸母凈利潤卻虧損4909.9萬元,同比下降211%,扣非凈利潤更是虧損5412.99萬元,同比驟降251.56%。
2024年第四季度業績惡化尤為明顯。當季公司歸母凈利潤虧損5807.48萬元,同比下降1281.88%,毛利率更是從2023年的24.29%下滑至2024年的19.43%。
虧損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新增產能帶來的折舊增加、美元匯率上升推高採購成本,以及原料碘價格持續高位運行,這些因素共同擠壓了公司的利潤空間。
固定資產轉固導致折舊激增,但產能利用率不足,規模效應未能顯現;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上漲推高進口碘原料成本,而公司主要依賴進口原料;儘管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但新品上市及市場拓展導致銷售費用增加,蠶食利潤空間。
公司此前在2024年1月的業績預告中已預警虧損,將原因歸結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轉固後折舊增加”和“主要原材料成本上漲”。但實際虧損額4909.9萬元,遠超當初預計的2500萬—3100萬元虧損區間。
此外,股權質押情況顯示,截至2025年4月29日,公司第一大股東胡健質押4630萬股,占其全部持股的99.99%;第二大股東胡錦生質押4359.68萬股,占其全部持股的96.73%。
(編輯:曹學平 審核: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