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個關於養老的調研結果,在26835份有效樣本中,約有83%的家庭存在養老焦慮而實際儲備卻嚴重不足,其中:
1. 40%的家庭不願意給養老儲備做支出
2. 對新型養老金融產品參與度嚴重不足(個人養老金參與率僅26.73%,商業養老金保險覆蓋率不足32%)
3. 70%家庭對養老儲備的年投入<5000元
4. 61%的家庭因為擔心風險迴避養老保險投資
說實話這個分析還是很到位的,“變老”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一件事,畢竟不管我們現在處在什麼階段,人都有老的一天。
大家的焦慮點其實主要就是2個:
一個是養老金的不確定性,未來社保養老金能拿多少錢,我們都是不知道的,因為這個會受個人原因(工作連續性、社保繳費基數),也受外部因素(人口老齡化、延遲退休等)影響,很難有個准數。
另外一個就是,提到養老,大家就會下意識陷入“想現在一口氣解決養老問題”的誤區,粗略算一筆賬,看到得出來的金額頓時倍感焦慮,似乎準備養老就得立馬苦哈哈過日子。
矛盾的地方在於,你不去行動,未來養老的不確定還會更大。在這種情況下,決定未來的養老生活品質高低的關鍵因素,則取決於當下我們做出的每個決策。
我的建議是,可以小步先走起來,既緩解焦慮又不影響生活。
養老本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講究的是一個長期規劃。
比如,在該吃吃該喝喝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可以每個月強制存一筆錢,然後拿着這筆錢去做包括但不限於銀行定存、股票基金、國債、買房、儲蓄類保險產品等投資,來錢生錢,確保自己老的時候有一筆確定性的錢。
其實我認為最合適作為養老規劃的產品,是養老年金險。
養老年金與跟社保養老金類似,年輕時每年投入一筆錢,等退休後每年/每月定時定量拿一筆養老金,活多久領多久,只要人還在就能領一輩子。
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確定性,區別於社保養老金,我們在買一款年金險的當下,就能知道現在投進去的錢未來能拿回多少,這是在買完當下就寫進合同確定下來的,未來該給多少就是多少。
比如最近幫朋友研究的一款產品,叫大家慧選2025,這可是款不得多見的好產品。

它有2個領取計劃,計劃一是開始領取後,保證能領取20年,哪怕領了沒幾年人不在了,保險公司也會把剩下年份該領的錢一次性賠給家人,意味着我們至少能拿到20年應領總額。
如果30歲男性每年交3萬,累計交10年的話,從60歲開始,每年能領到27045元,這筆錢最長能領到106歲,約等於一輩子。

70歲時累計領取29.75萬,80歲時累計領取56.49萬,90歲累計領取達到83.84萬。
活多久就領多久,等到106歲時已經領取127萬,達到已交保費的4倍+。
計劃二是無保證領取,但每年領取的金額會更高,還是以30歲男性每年交3萬,累計交10年為例,等60歲開始每年領取29298元,比計劃一每年多領2000+元的年金。
整體看下來我個人會更傾向選計劃一,因為計劃二存在不確定性。
比如領退休金第10年就去世了,此時計劃一累計領取29.75萬,還有應領未領的10年合計27.04萬,加在一起累計能領50萬+,但計劃二隻有累計領取32.22萬,考慮到壽命長短具有不確定性,我寧願選擇確定性更強的。
除此之外,大家慧選2025基本沒有什麼投保門檻,支持0-65歲的人購買,買的時候不用進行任何健康告知,最低起投金額只要2000元,小資金也能積少成多。
還是那個原則,養老這件事只能長期規劃,多數人都要生活,想當下一口氣將未來養老的問題解決顯然不可能。
最好的方式就在處於事業上升期的階段,系統性、有規劃的,去漸進式的給未來的養老做準備,哪怕每年存個1萬元也不嫌少,將交費時間拉長到20年,累計也投入到養老儲備的資金也達到了20萬。
等到了退休後,每年在退休金的基礎上還能多領一筆年金作為補充,過上體面的老年生活。
對於養老規劃,建議是越早越好,如果這一會犯拖延症,就只能一直錯過,等年紀大了再開始準備那就來不及了。
希望大家都能抓住這次機會,畢竟除了年金等理財保險,市面上也很難再找到可以鎖定一輩子利率的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