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發布的數據,2025年前五個月,中國對東盟和歐洲的出口大幅度增長,但是對美國的貿易斷崖式下降了9.7%。5月的進出口總額按照人民幣計算,增長了6.3%,按美元計算也增長了4.3%。特別是,5月對美國出口暴跌12.7%。此消彼長之下,美國市場對中國不再那麼重要了。中國外貿能做到這樣的成績,是我們的對外出口和製造業抓住了機會,也使全球經濟看到了生機,這個生機就是去美國化。
自從二戰結束到現在,美國在世界經濟循環中佔據了太大的份額,影響到了相當多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即使冷戰時期的蘇聯東歐集團,對西方國家提供的商品也有很大程度上點依賴,包括生活物資、食品、機器設備等等。依賴西方,就等於依賴美國。雖然蘇聯陣營對歐洲、日本貿易也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只要這些貿易違背了美國的意志和利益,歐洲日本都是不敢繼續的。著名的東芝機床案,就充分體現了日本在戰略問題上對美國的絕對服從。
美國還把巨大的國內市場和美元霸權結合起來,把關稅作為大棒,經常性地敲打其他國家,製造貨幣危機乃至經濟危機,收割其他國家的財富,扼殺他國的經濟發展機會。
美國的經濟霸權,主要得益於兩手硬。第1個硬手是美軍能打贏。在二戰之後發生的絕大多數局部戰爭中,美軍都打贏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雖然給美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但沒有影響美國依然還是第一軍事強國。第2個硬手是高技術產品,美國長期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重要位置,在集成電路、航空、信息化產品,乃至化工、製藥等領域,都是遙遙領先。蘇聯最為輝煌的時候,也只能在科學研究的某些領域挑戰美國,在高技術產業上從來沒有形成過競爭力。
而現在美國的這兩個硬手正在被中國逐步化解。美國在軍事上不能保證打贏中國已經成了世界性的共識。在製造業上,連美國人自己都承認,領先幅度越來越小,硬手越來越少。2025年6月,當特朗普試圖發起制裁,強求中國出口稀土製品的時候,所能夠拿出來的手段,只有民航產品、集成電路設計軟件等寥寥不多的幾樣東西了。
在中國的追趕之下,美國只有兩個選項:一個是把自己同國際市場切割,閉關鎖國,自給自足。其結果是逐漸落後,最後成為誰都能欺負的弱雞。另一個選擇是放下身段,做一個合群的國際貿易國家,用公平交易來維持自身的發展。但是,崇尚maga的美國目前還很難接受這個選項,如果不能從他國獲取暴利,他們就只能對本國人民變本加厲,這會帶來更加深重的社會危機。
所以,去美國化,是中國崛起進程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一個主觀上必須努力爭取、客觀上必須力求落地的階段性目標。美國從來不是中國的救星,更不可能是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搬不走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