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魯版”新型能源體系
□ 劉德軍
能源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前不久,山東印發了《關於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納體系機制 促進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旨在進一步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提供堅強能源支撐。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當前,全球能源轉型日新月異,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未來新能源將成為全球能源供應的主要來源,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將成為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積極引領全球能源變革,新能源產業持續高速發展,在光伏、風電、核能等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終端能源結構正逐步由化石能源主導轉向新能源主導,新能源時代在我國已悄然來臨。展望未來,新能源無疑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其發展不僅將有力拉動經濟增長,還將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巨大動力。
山東是全國經濟大省,也是能源消費大省,能源消費佔到全國的近1/10,能源以煤炭為主,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煤電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一度高達80%。面對全球能源轉型大勢,山東必須加大能源投資力度,推進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提升能源自給能力。
山東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能源資源品種齊全、總量豐富。其中,海岸線約佔全國的1/6,全省2/3以上的面積年日照時數在2200小時以上,各類農作物秸稈產量約佔全國的1/10,全省16市均有地熱資源賦存,發展新能源資源稟賦得天獨厚、開發潛力巨大。近年來,山東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取得矚目成就。一方面,紮實推進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煤電行業轉型升級,統籌大型煤電規劃建設、落後小煤電關停並轉、供暖燃煤鍋爐清潔替代,煤電裝機佔比從高達80%降至48.2%,正由主體電源向支撐性調節性電源轉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能源結構含“新”量、含“綠”量快速提升。
但與此同時,面對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特朗普回歸帶來國際減碳形勢不確定性、人工智能對能源依賴增強等能源轉型新形勢,山東能源轉型面臨降能耗與穩製造兩難選擇、控煤減碳背景下保障能源安全難度大、能源轉型成本高等難題。未來,必須堅持新型能源體系優先,鞏固發展優勢,跑出轉型加速度,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提供堅強支撐。
聚焦“一個首要任務”,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培育能源主動力。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必須有新型的能源供給作保障。着眼於“3060雙碳戰略”,我省電力需求還會持續增長,必須加快培育穩定、可靠、具有規模的新型能源電源,需進一步明確能源結構調整重點和目標。從發展前景看,煤電和天然氣發展受資源稟賦和供給制約,佔比會持續下降。風電和光伏發電當前是新能源主體,集中式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主要布局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區,中遠海、灘涂和煤炭塌陷地受成本和區域產業布局影響大,但仍然是建設的主攻方向;分布式風電光伏有“屋頂光伏計劃”和“馭風行動”,但受電網接入和消納能力影響,未來發展制約較大。核電作為最清潔能源,2025年山東在運在建規模將達到1300萬千瓦,未來10—15年將提升到3000萬千瓦以上,要加快打造持續、穩定的動力源。抽水蓄能受選址、各類儲能受消納能力、生物質受成本等影響較大,應作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補充,因地制宜、有序發展。
搶佔“三個發展維度”,推進科技產業深度融合,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能源技術體系、產業體系、裝備體系三個維度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能源領域的新技術、新產業、新賽道將競相湧現。未來能源新質生產力,要重點發展能源基地安全可靠輸送、風光火儲一體化運行等新技術,研發緊湊型輕量化機艙、主動構網型風機、建築光伏一體化、高效光熱發電、海上風電平台輕量化、直流集電等關鍵技術和裝備、高性能材料等;加強煤電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應用,充分發揮煤電兜底保供和靈活調節作用,實現煤電從電量主體向調節服務轉變;加快推進高溫氣冷堆技術推廣,實現核能在發電、供汽供熱、工業制氫、海水淡化等領域的綜合應用;發展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重力儲能等技術。
統籌“四個基本目標”,構建減污、降碳、擴綠、增長新機制,打造能源轉型生態體系。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是一個立破並舉的系統性複雜工程,未來能源系統形態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產銷規模日益龐大、分布式與集中式並舉、源網荷儲一體化互動、多種能源協同互濟等新業態將快速發展。這需要能源體制機制與時俱進改革完善,持續加強能源各領域之間以及與相關領域之間的改革協同。一要統籌做好電源建設、調節能力、配套電網規劃銜接,建立五大清潔能源基地政企協同機制,合力推進項目建設,加快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二要健全能源市場體系和價格機制,在突出能源產品公共屬性基礎上,建立發電、用電、電網、儲能等各環節積极參与的成本公平分攤機制,進一步增強能力轉型動力;三要完善綠色低碳導向的金融政策,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爭取發行可持續發展債券,推動化石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推進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堅持“五項核心措施”,走出去與引進來雙向發力,打造能源合作新局面。圍繞構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集約節約的能源綜合利用體系、智慧融合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以及互利共贏的能源合作體系,不斷提高我省能源保障能力。一要堅持清潔能源基地核心地位,加快建設海上風電基地、海上光伏基地、魯北鹽鹼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魯西南採煤沉陷區“光伏+”基地和膠東半島核電基地,推動清潔電力逐步成為消費增量主體;二要統籌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能源合作,推動能源技術、裝備和工程隊伍“走出去”;三要加快構建人才項目平台一體化布局,鼓勵爭創國家級創新平台,打造新能源領域梯次銜接的創新力量;四要支持綜合能源管理服務商、售電公司等積極發展虛擬電廠業務,聚合源荷儲資源,高質量常態化參與電力系統調節,加快將新建虛擬電廠納入全省試驗項目;五要積極探索新能源供應新模式,支持產業園區和出口型企業創新新能源電力供給模式,探索建設綠電產業園。 (作者系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規劃所所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