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拚命努力20年,製造業為何“拒絕”迴流美國?

2025年05月15日20:13:06 財經 1926

過去20年,歷任美國總統們有什麼一以貫之的戰略?推動製造業迴流,無疑是重中之重。


然而,從奧巴馬的“再工業化”、到特朗普的貿易戰、再到拜登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在這些美國總統的長期不懈努力下,美國製造業對GDP的貢獻,終於從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12%,一路下滑到了2024年第四季度的:


9.9%


但特朗普沒有放棄。就在4月29日,他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和在美組裝汽車的生產商給予一定補償,繼續為製造業迴流加碼。


尷尬的現實,與美國總統們全力以赴的震天口號,形成無比鮮明的落差。不管怎麼砸錢,製造業就是回不來。


為什麼當世第一強國在全世界巨頭企業的配合下,調動全部資源力量,依然無法讓製造業迴流?


讓製造業迴流美國,是不是一個壓根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個問題的背後,藏着“美國模式”的終極命門。


總統拚命努力20年,製造業為何“拒絕”迴流美國? - 天天要聞

“大項目”頻頻爛尾


威斯康辛州,芒特普萊森特(Mount Pleasant)。一座孤零零的玻璃穹頂建築映入眼帘,四周荒草叢生。這次曾是威斯康星州以破天荒的30億美元稅收為籌碼,力邀富士康打造的“美國製造”標杆項目——全球頂級液晶面板生產基地,2017年簽約時,號稱4年內投資100億美元,創造1.3萬個就業崗位。


特朗普親自揮舞金鏟子破土動工,誇它將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郭台銘表態要“打造最先進的製造工廠”。


如今,荒涼的背景下,是投資額不足承諾的1/10,就業崗位僅兌現11.5%的現實。


總統拚命努力20年,製造業為何“拒絕”迴流美國? - 天天要聞


2024年,拜登踩在這片曾被吹得天花亂墜的土地上,勃然大怒。“富士康工廠,就是一個騙局!”


然而,拜登自己推動的“大項目”,成果又如何?也沒好到哪裡去。


俄亥俄州,芒特維農(Mount Vernon)。一塊空曠的農田,土地平整如初。工地上偶有卡車駛過,更多時間只是風吹黃土,一塊“未來工廠”的標牌在寒風中吱呀作響。


這裡,就是2022年Intel宣布將投資200億美元的“美國最先進的晶圓製造基地”。拜登親自站台動工,稱讚其為“美國製造業重建的起點”、“歷史性投資”。


總統拚命努力20年,製造業為何“拒絕”迴流美國? - 天天要聞


開工幾個月後,工地圍起了藍白相間的臨時圍擋,寫上了“Silicon Heartland”——硅芯心臟地帶。地方政府傾盡所能,全力配合:20億美元稅收減免、土地優先審批、基建全程託管,甚至為此啟動了半導體人才專項培訓。


然而,一年半過去了,工廠依然靜悄悄。項目總預算卻從預估的100多億美元,膨脹到接近300億。審批流程遲遲未過,一些關鍵設備卡在撥款流程里,連建設隊伍都無法全面進場。


Intel CEO帕特·基辛格公開吐槽:“審批太慢,投資節奏完全被打亂。”


《紐約時報》2024年3月調查顯示,《芯片與科學法案》通過兩年後,美國宣布的53個半導體項目中,真正進入實質施工的不到一半,多數還卡在選址、環評甚至承包商未定階段。


對於見慣了大項目“綠色通道”,“簽約即動工”,“當年簽約、當年動工、當年投產”的中國地方官員來說,這樣的進度可以說是難以想象,聞所未聞。


但在美國,這就是一種常態。政府、企業、政策、資金統統都不缺,但項目就是始終無法推進。


總統拚命努力20年,製造業為何“拒絕”迴流美國? - 天天要聞


為什麼會這樣?答案,要從美國發展的大趨勢裡面去找。


很多人尤其是美國人,總想當然地以為,製造業是被中國“搶”走的。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美國製造業的流失,是一條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啟,持續了40多年的“下坡路”。


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的歷史峰值是1979年,約為1950萬人。到2000年,只剩下1750萬人,整整減少了200萬人(BLS)。


那個歷史階段,中國還沒進WTO呢,離“世界工廠”很遠。讓美國製造業開始“出走”的,是日本、德國,以及那一波全球化加自動化的早期浪潮。


所以,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製造業就遭遇了“日式衝擊”。以汽車、家電、半導體為代表的日本企業,用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把美國製造一步步逼出了市場。


進入90年代,美國製造業的產值雖有增長,但背後的邏輯早已變了。自動化開始普及,信息技術滲透進車間工廠,原本需要100個人乾的活,變成10個人也能搞定。


此後,製造業的就業也一路下行。1990年佔比為16%,2000年降至13%,2010年乾脆跌破10%(BLS)。


從製造業佔GDP的比重來看,趨勢更為明顯。


1980年代美國製造業在GDP中的佔比接近18%,到1990年代的14%–16%,再到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12.0%。此後又過去15年,在反覆提起的“製造業迴流”口號中,2023年跌到10.2%,2024年更跌破10%大關,降至9.9%(BEA)。


其間,有奧巴馬時期提出的“製造業創新網絡計劃”,以高科技製造帶動產業升級;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時減稅、貿易戰雙管齊下,試圖“逼迫製造業回國”;拜登政府則主打“重建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等法案提供數千億美元補貼,打造“美國產業鏈自主”。


種種嘗試,統統慘淡收場。可見,美國製造業的“出走”早已註定。


總統拚命努力20年,製造業為何“拒絕”迴流美國? - 天天要聞


真正讓製造業“拒絕”迴流的,是美國自身的資本偏好、人才、配套與全球產業布局。


美國資本的真實偏好,早就不在工廠,而在“輕資產”。


比如《芯片法案》等刺激政策,確實拉動了短期投資,但製造業在私人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佔比依然只有17%,遠低於知識產權類投資的31.3%(BEA)。


即使是迴流的項目,大多也集中在半導體、電動車和清潔能源這類高技術、高投入、低就業密度、鏈條極度依賴外部配套的“戰投產業”。


Reshoring Initiative 數據顯示,這三類項目占所有迴流投資的比例已超六成。


比如,特斯拉在內華達州建設電池包工廠,但關鍵礦產依舊依賴中國。LG化學在2024年宣布縮減在美投資,理由是:上下游供應鏈根本接不上。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也因工程師短缺,原定2024年的投產計劃被推遲至2025年底。


無論是資本、人才還是配套,缺口未解,美國製造業的“歸途”依舊遙遙無期。


像Intel的滑鐵盧,就暴露了美國本土的現實條件,真的撐不起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本土具備晶圓廠運營經驗的工程師屈指可數,Intel只得從海外多地臨時調人支援,卻依然遠遠不夠。而芯片製造所需的高純度化學品、精密設備,則依舊要依賴從日本、台灣等地進口,每一次延誤都可能讓整條線停工。


美國製造業工人,平均小時工資是新興市場的6-8倍。2010年,富士康落戶鄭州招工,迅速聚集了30萬產業工人。而在威斯康星州,下了血本還是招不滿,最後被逼的考慮從中國派員工過去。招聘公司對媒體大倒苦水:“在我們的市場上很難找到熟練的勞動力。”


在配套上,無數的關鍵零部件都需要從外部供應,碎片化的產業鏈想要縫縫補補,絕對是困難重重。


總統拚命努力20年,製造業為何“拒絕”迴流美國? - 天天要聞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美國製造業迴流的阻力,不僅來自市場,而是來自製度本身。


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天然對製造業形成了系統性擠壓。


作為全球結算貨幣,美元承擔著為全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功能。各國要開展國際貿易,就必須先拿到美元儲備。這就要求美國長期保持對外開放的市場,並持續向全球“輸送美元”。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維持大規模貿易逆差,讓全世界賣貨給美國。


而這套機制,帶來一個著名的“特里芬悖論”:


美國若想讓本幣成為世界貨幣,就必須對外持續輸出流動性,也就是長期維持貿易赤字。


而製造業一旦真正在美國復興、出口增長,貿易逆差就會收窄,全球美元的供給就會變緊,美元的貨幣地位反而會不穩。


製造業靠的是出口、靠的是盈餘。金融霸權靠的則是逆差、靠的是消費。兩者目標相反,路徑衝突。


結果就是:


為了維持美元的全球地位,美國必須始終“消費大於生產”。


這讓製造業在經濟系統中的戰略地位不斷下滑。不管怎麼補貼、怎麼建廠,最終都要面對一個基本面現實——美國的經濟角色已經被美元鎖定在“金融中心”,不是“製造中心”。


與此相關的是,製造業迴流美國,面臨一個根本難題——投資回報率太低。


目前美元的無風險存款利率維持在 4.5%~5% 區間。這意味着,在當前環境下,資本只要選擇最簡單的高收益儲蓄工具,沒有折舊損耗、沒有用工風險,更沒有地緣與政策的外部變量,輕輕鬆鬆就能穩穩實現年化 5% 左右的回報。


而製造業呢?典型代表企業的財報表現早已說明了一切:


英特爾,2024年全年營收 531 億美元,凈虧損高達 187.6 億美元,凈利率直接降至 -35.3%(新浪財經);


特斯拉,2024年第一季度凈利率僅為 5.3%,剛好打平當前的美元存款利率(新浪財經);


波音公司,2023年全年虧損 22 億美元,這家被稱為“美國製造門面”的企業,過去三年幾乎沒有哪一個季度盈利。


這些企業已經代表了美國製造業中“最強的一批”,擁有政策扶持、人才資源和技術積累的全面優勢。但即便如此,也難以穿越這個回報與風險嚴重錯配的周期。


當連行業塔尖企業都難以為繼,資本自然不願進入更重、回報更慢的中下游製造環節。


資本不來,人才不進,製造業的“迴流”,最終只能停留在圖紙與口號上。


總統拚命努力20年,製造業為何“拒絕”迴流美國? - 天天要聞


這一次特朗普重返白宮,馬斯克接手“政府效率部”(DOGE)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裁員。


他把多個流程臃腫、協作效率極低的政府部門直接砍掉或重組——比如能源部和商務部下屬的審批協調組,他推進試點取消“二級審批機制”,推動製造項目可以直連決策人,不再層層蓋章、環環等批。


馬斯克的做法,其實反映的是製造派對官僚體制的系統性憤怒。


被清理的8500多個聯邦合同與超過1萬個撥款項目,很多正是“中間承包型”行政機構:本身不產出決策,只靠“處理流程”維生,反倒把本該直達製造企業的資源掐在流程上。這類“流程黑洞”,被馬斯克稱為“製造業效率的沉沒成本”。


但老馬的憤怒,很難真正改變美國的整套系統。


製造業為什麼“拒絕”迴流?


不是美國地不夠大、錢不夠多,政策不夠響,而是“美國模式”的整套系統從底層邏輯上就寫了個“拒絕製造”。


這不是哪一屆總統的問題,而是美國把自己硬生生活成了一個不適合做製造業的國家。


所謂國運,大抵如是。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關稅影響仍可能導致經濟衰退 - 天天要聞

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關稅影響仍可能導致經濟衰退

當地時間5月15日,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表示,隨着關稅影響持續衝擊全球經濟,經濟衰退仍有可能出現。戴蒙當日接受採訪時稱,希望能夠避免這種情況,但目前他不會排除這種可能性。如果真的出現經濟衰退,不知道它會有多嚴重,也不知道會持續多久。 報道稱,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已經讓市場震蕩了一個多月。戴蒙表示...
十萬億銀行股“市值狂飆”,公募私募“措手不及”? - 天天要聞

十萬億銀行股“市值狂飆”,公募私募“措手不及”?

銀行板塊在近期的快速上漲,甚至連行業內人士也不太了解其背後的原因。但這就是事實,浦發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成都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一批銀行紛紛創下A股上市以來最高點。以工商銀行為例,該行最新復權價格超過7.2元,妥妥的超過了當年上證指數6000點時的高峰股價(下圖)。這還只是近...
獨家!建信理財原總裁回歸總行,還有一名副總裁也將變動 - 天天要聞

獨家!建信理財原總裁回歸總行,還有一名副總裁也將變動

作 者丨楊希編 輯丨周炎炎5月15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建信理財原黨委副書記、執行董事、總裁馬勇已回歸建行總行,出任審計部資深經理。近期,建信理財管理層密集變動。據記者了解,或與建信理財近兩年在銀行理財行業表現平平有關。本次建信
從茶飲到潮玩 消費企業逐鹿港股 - 天天要聞

從茶飲到潮玩 消費企業逐鹿港股

多次衝擊資本市場未果的綠茶,終於要圓夢港交所了。截至目前,綠茶集團已經停止認購,IPO融資認購倍數達到282.11倍,融資認購金額為341.51億港元。綠茶集團此次全球發行約1.7億股,招股價為7.19港元/股,預計凈集資額最高約12.1億
美債“灰犀牛”狂奔 - 天天要聞

美債“灰犀牛”狂奔

“政府不是問題的答案;政府正是問題所在。”1981年1月20日,美國第40任總統羅納德·里根在就職演說中發出靈魂拷問,最終在美國一語成讖。1985年,美國從凈債權國變為債務國,結束了自1914年以來作為凈債權國長達70年的歷史。短短四十年後
大漲!重返3400 - 天天要聞

大漲!重返3400

經歷了4月7日的大幅調整後,5月14日午後A股再次出現異動拉升走勢,其中,上證指數重返3400點上方,逼近今年3月19日的階段性反彈高點3439.05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