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爾森·哈特是美國消費品公司Viahart的首席執行官,也是一位資深玩具製造商。他曾在中國工廠工作,合作範圍覆蓋中國、越南、柬埔寨等多個國家,並實地考察過眾多工廠。
近日,他發表一篇5300詞的長文,以其15年的一線製造業實戰經驗痛陳: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不僅無法重振美國製造業,而且會讓美國更窮。這位精通中文、曾負責數千萬美元跨國採購業務的資深業內人士強調,所謂“關稅能救‘美國製造’”不過是致命幻覺。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大棒,最終砸痛的只會是美國自己的腳。這已經是盡人皆知的理論了,但它的含金量仍在上升。
近日,美國一線企業主莫爾森·哈特結合自身經驗,發布了題為《美國低估了製造業迴流的難度》的文章,“控訴”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並用多個刀刀見血的論點,揭穿了“關稅能救‘美國製造’”的致命幻覺。
①
關稅救不了“美國製造”的十大鐵證

△近日,莫爾森·哈特以《美國低估了製造業迴流的難度》為題發表文章。
莫爾森在文章開頭寫道,特朗普宣布對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目標是讓製造業迴流美國,以讓美國再次富裕。但他認為,這些關稅政策註定失敗,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並一氣兒甩出多個“硬核”理由:
1.關稅再高也白搭

關稅就是對進口商品徵稅。莫爾森用蘋果手機舉例:如果中國為蘋果公司製造一部iPhone,得向美國政府申報海外生產成本。假設一部iPhone賣100美元,如加征54%關稅,蘋果除了付給中國工廠100美元,還得再交54美元給美國政府。簡單算筆賬:以前一部iPhone成本100美元,現在直接漲到154美元。
但企業也要賺錢。蘋果向來按成本翻倍賣給經銷商,經銷商再翻倍賣給消費者。因此:
沒關稅時的價格鏈:蘋果採購價:$100 → 批發價:$200 → 零售價:$400
加關稅後的價格鏈:蘋果採購價:$154(含$54關稅)→批發價:$308 → 零售價:$616
但問題來了——就算加征54%關稅,製造業也根本不會迴流美國:在美國造iPhone貴到離譜,供應鏈還一團糟。就算不加這54%關稅,美國本土生產成本都比中國加了關稅還高。既然在中國生產更便宜,蘋果等企業當然繼續選中國製造,“美國工廠”簡直是痴人說夢。
2.工業供應鏈嚴重不足
莫爾森在文中稱,以iPhone為例,屏幕、外殼和電子元件主要依賴亞洲工廠。即便加征關稅,從亞洲採購仍比在美國重建供應鏈更便宜高效。
他說,美國的工業級供應鏈(特別是電子元件)嚴重不足。沒有零部件供應,再高的關稅也難讓製造業迴流——企業最終還得進口。

3.美國想造也不會造
莫爾森認為,人們總低估製造業的複雜度,但現實很殘酷:如果連技術都掌握不了,關稅再高也逼不出“美國製造”。例如,蘋果公司能設計iPhone,卻未必能生產所有組件。
莫爾森以其切身經歷為例,闡述道:他所在的公司生產一種類似樂高的拼插玩具“雪花片”,但棘手的是,美國本土幾乎找不到會修模具的師傅,他們不是去世就是退休了,一旦模具損壞,就得從中國重訂模具,產線一停就是幾個月。
4.中美勞動力:差距不止在成本

△山西一家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工人們正在組裝新能源車車門。
人們總以為美國把生產線放在中國僅僅是因為勞動力便宜,但莫爾森指出,現實可能更扎心:中國勞動力不僅更便宜,重要的是專業素質過硬。
反觀美國工人,不僅成本高,生產效率、紀律性都差一截,光靠關稅根本補不齊這個差距。
作者還感嘆,世界上比中國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還有很多。但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強國,是因為刻進骨子裡的工匠精神、硬核的專業實力,還有全民對“勤勞致富”的信仰,加之一流的基礎設施。
5.美國基建拖後腿
莫爾森稱,美國製造缺的不只是人,更是基建。2000年以來,美國人均發電量停滯不前,中國則增長了400%。若大規模重啟製造,電網、公路和港口將承受巨大壓力,而當前,美國的基礎設施根本無法支撐這一轉型。
在莫爾森眼中,動輒嚷嚷“在美國製造”的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光喊口號根本轉不動機器,更別提新建核電站、擴建港口這些高價基建投入了。
6.“美國製造”遙遙無期
莫爾森有切身體會的是,美國建廠面臨現實困境:即便手續順利,在美國新建一座工廠至少需要兩年——這還只是起步。投產後,工廠仍需6到12個月才能達到全效運轉,而配套基建(道路、電站等)更遙遙無期。因此,他調侃道,等 “美國製造” 真正開始的時候,人們可能又要選舉新總統了。
7.政策朝令夕改 建廠像“賭博”
莫爾森指出,朝令夕改的關稅政策讓很多企業不敢“輕舉妄動”。 他舉出了特朗普政府向墨西哥徵稅的例子:先加征25%關稅,又取消,再恢復,再取消;上周原計劃新增關稅,卻臨時叫停。這種背景下,在美國建廠就像賭博——投資回報完全取決於關稅政策的瞬息萬變——可能大賺,更可能血本無歸。
莫爾森說,由於政策表述不明確,人們不知道這些關稅什麼時候會生效,因此無法確定,也無法準確計算成本。而無法計算成本對於企業來說“十分令人擔憂”。
8.製造業的艱辛美國人並不習慣

△雲南紅河州一紡織廠內,女工們正在縫製衣物。
莫爾森在文中稱,大多數美國人追求的是低犯罪率、優質教育和低廉醫療。他說,那些對關稅政策最熱衷的人,往往從未親身參與過生產。
莫爾森還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一個寒冬里,他在中國的一個工廠中體驗工作,他說自己當時蹲在一個小凳子上,弓着身子,用手指組裝小零件,僅僅四小時後便因體力透支而放棄——而這樣的工作強度,不過是製造業的日常。當時他的速度僅有旁邊女工的四分之一。
他表示,真的嘗試過後才能明白製造業的艱辛,而美國人更習慣坐在辦公室中搞資本運作。
9.既缺勞動力 也缺技能
莫爾森稱,美國製造業崗位嚴重空缺,但高喊“讓美國再次偉大”無法憑空變出具備專業技能的勞動力。
他還尖銳地指出,美國不僅缺乏產業工人,更面臨管理人才斷層——這正是美國製造業衰落的關鍵癥結。當精英們紛紛湧向股市、房地產和風投領域賺取快錢時,難道能指望這些金融新貴們去縫製衣服?
10.自動化早已被中國“碾壓”
莫爾森表示,中國每年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是美國的7倍,且成本更低。當前在美國,多數製造業工序無法自動化(如精細組裝),而可自動化的部分(如傳送帶)早已被中國優化。例如,第一輛商用電動汽車在美國設計和製造,但如今,在全球電動汽車製造業中佔據主導地位的卻是中國。工業機器人恐怕也將走電動汽車的老路。
作者評論道,未來,美國的創新速度可能趕不上中國工業機器人湧入美國市場的速度。
②
“美國全速沖向經濟災難”

△莫爾森·哈特
除了以上十條,作者還列舉了其他關稅無法讓美國製造業“再創輝煌”的原因,如美國法律環境的高度訴訟風險以及關稅的結構性錯誤等。他還提到,雖然當下美國仍然需要製造業,但製造業已不是美國的“主賽場”,不應“強攻”。
莫爾森還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史上最糟糕的經濟政策”,並對“關稅戰”的結局做出預測:製造業回不來,美國只會更窮。
在文章結尾,作者憂心忡忡地寫道,自己正“眼睜睜地看着美國全速沖向經濟災難”,希望特朗普政府能在為時已晚前及時調整強加關稅的做法,否則,美國的國家根基或被摧毀。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