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返白宮的消息攪動了全球市場的敏感神經,新一輪2.0版中美貿易戰或將快速升溫。過去六年間,中美的這場經濟硬仗雖然讓全球供應鏈發生了巨變,但真正陷入泥潭的卻是一些傳統工業強國。
為何中美能在博弈中持續壯大,而那些曾經引領工業潮流的國家卻在這場對決中淪為看客?答案不僅關乎全球經濟格局的未來,也關乎各國如何站穩腳跟。引用網友們的一句話:“老大和老二打架,遭殃的一定是老三”。
2018年特朗普以“減少貿易逆差、保護美國製造業”為名,開啟對華商品加征關稅的序幕。六年來,這場持久戰不僅未曾停歇,還不斷加入“脫鉤”“制裁”等新內容。
從拜登政府延續關稅政策到大力推行“友岸外包”,再到特朗普捲土重來計劃強化施壓,這一切都讓全球化格局變得更加割裂。
中美間的直接衝突並未讓雙方跌出全球經濟主線,反而推動了彼此在不同領域的再度突圍。中國牢牢佔據全球製造業中心,美國則憑藉科技與金融霸權保持在高端產業鏈的巔峰。
兩國間的較量是一場全維度的比拼,而其餘那些工業強國,卻在中美的兩強對決中步步失勢。
荷蘭和日韓的半導體產業是這場博弈中的經典案例。2022年美國推出《芯片法案》,不僅強行干預供應鏈,還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荷蘭阿斯麥對中國出口先進光刻機。結果如何?
荷蘭這一核心企業逐漸淪為美方的戰略工具,出口審批權被牢牢卡死,創新活力大幅受限。日本也難獨善其身,為迎合美國,逐步減少對華出口核心材料,導致本土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快速下降。
韓國的三星則直接陷入生存危機。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之一,三星被要求切斷與中國芯片企業的合作,這讓其中國市場收入瞬間失去增長動力。
巨額營收空缺難以填補,部分生產線不得不停擺。看似配合美國政策,其實損失的卻是自己長年的市場布局。
新能源領域的變化更為深刻。全球電動汽車的銷售數據清晰地顯示,中美幾乎瓜分了這一行業的主導權。中國以比亞迪為代表的電動車品牌佔據全球銷量榜首,技術鏈條完善、市場潛力龐大;美國的特斯拉憑藉品牌效應和科技優勢穩居其後。
與之相對的是德國、日本等傳統車企的全面落後——大眾關廠、日產裁員、豐田陷入困境,均是這個轉型浪潮下的縮影。
未來工業國家將僅剩中美,這不僅是對當前數據的觀察,更是對長期趨勢的判斷。以德日韓為代表的傳統製造業強國,其工業優勢正在被技術變革和市場重組所吞噬。
相比之下,中美兩國分別依靠不同的體系優勢擴展了自己的工業版圖:中國通過政策扶持和產業鏈整合,穩步推進高端製造業突破;美國則在科技標準和金融規則上掌控了話語權。
中美貿易戰的2.0版本或將繼續加劇這一現象。特朗普若能推行更為極端的“美企迴流”計劃,將再次加大對全球市場的吸血效應。
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則會通過強化自主創新、開拓非美市場來爭取更大的主動權。這種兩強爭霸的格局不僅讓其他工業國家的戰略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也讓它們成為中美較量的無辜犧牲品。
全球化的破碎並不意味着工業時代的終結,但它明確了未來競爭的主線:誰能掌控核心技術、誰能打破市場壁壘,誰就能主導新的工業革命。
而德日韓等老牌強國,在中美的激烈競爭中若找不到全新的突破口,恐怕只能成為全球經濟棋局中的註腳。中美的工業化對抗,註定不是單純的“貿易戰”,而是新時代全球經濟版圖的重塑密碼。
參考文獻:澎湃新聞 2024-03-27 06:14 美國從對華貿易戰中得到了什麼
觀察者網 2024-03-07 11:48 美國被曝施壓荷日德韓四國對中國擴大實施芯片出口管制,但遭一些國家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