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行業信息網站顯示,截至2月底,可可原料的期貨報價一度達到每噸6300美元,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2倍之多。要知道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可可的價格就長期穩定在2000多美元的水平,因此各種相關食品的配方設計和成本測算也是依據這個價格水平計算的。
可可是巧克力生產環節中最重要的原料,連續一年多的上漲行情極大地衝擊了全球巧克力行業的格局,就連雀巢、瑪氏、好時這樣的國際大牌也頂不住壓力,有的為了保持價格不變縮減了產品尺寸,有的動起了改變成分的腦筋,只求減少一點可可的用量……

琳琅滿目的巧克力產品
英國品牌悄悄縮減巧克力尺寸
官方“無奈”發聲明
瑪氏是英國家喻戶曉的巧克力品牌。在去年底,瑪氏將自己旗下著名的“銀河巧克力棒”產品悄悄縮減了尺寸,每份產品的重量減少了10克,並且包裝變得更為樸素精簡。
在面對媒體質問時,瑪氏公司表示,這種“包裝緊縮型通脹”(即表面上價格不變實際分量減少)是食品行業對抗成本上漲壓力的通行做法。瑪氏公司在聲明中稱,“減小尺寸絕對不是我們能夠輕易做出的決定,我們一直在積極想辦法消化原材料和運營成本的上漲。”
除了瑪氏之外,雀巢公司最近在英國也推出了榛子口味的Aero系列巧克力,每塊重36克,其重量約為該系列此前產品的三分之一。 在美國,好時公司生產奇巧牌“巧克力糖霜甜甜圈”中只有部分塗層刷上了巧克力醬,而不像以前一樣有完整的巧克力塗層。這種成分變化使得巧克力和可可脂在成分列表中的位置更加靠後了(與此前經典的奇巧巧克力棒相比)。
消費者情報公司NIQ認為,商家寧願縮減分量也不提升單品價格的策略是正確的,因為巧克力並非生存剛需產品,每一次價格的提升會帶來很大的滯銷風險。
去年9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通貨膨脹持續下去,美國消費者最有可能削減的是酒精和化妝品的支出,其次就是巧克力和糖果的支出。
可可連續漲價讓“套保”失效
國際大牌走多元化路線分散風險
從上世紀80年代直到2023年初,可可的價格都基本穩定在每噸2500美元的下方,而連續一年的狂飆漲價也打破了一直穩定的產品成本結構,逼迫食品商進行大膽的“創新”嘗試。
諮詢機構歐睿國際的零食和營養品主管卡爾·庫什表示,如今在美國銷售的巧克力棒產品中超過40%都含有其他物質,有的是加了焦糖,有的則是用堅果和水果來填充。卡爾說:“這種趨勢在行業內曾一度出現下降,但現在隨着可可成本居高不下,消費者也在尋求口感上的放縱,我們將看到更多此類創新進入市場。”

一顆生可可豆進行晾曬
今年2月的美國橄欖球“超級碗”比賽吸引了1.24億電視觀眾收看,這也是各大商家爭奪的黃金廣告位。在“超級碗”期間,糖果巨頭瑪氏公司和好時公司都沒有選擇給傳統的固體巧克力棒打廣告,而是用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廣告位向消費者推薦巧克力含量較少的其他產品,比如用花生醬填充的M&M豆和添加焦糖成分的Reese's杯裝糖果。
美國糖果商協會負責公共政策的高級副總裁布萊恩·麥基恩2月在阿姆斯特丹可可周表示,“歸根結底,在收銀台上,成本是最重要的推動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因素。”
為了對抗原料上漲壓力,生產商一般會在期貨市場上做“套期保值”,即鎖定未來遠期的原料成本。不過問題在於可可商品的期貨一般交割時間不超過8個月,但可可價格上漲已經持續了一年的過程。這意味着即使當初做了套期保值的巧克力生產商依然要重新面臨可可現貨價格上漲的局面。為此,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最近將好時公司股票評級下調至“減持”,認為成本壓力最終會拖累該公司的經驗收益。
可可供應鏈脆弱
西非國家有強議價權
據環球時報報道,產業專家將可可價格飆升歸因於全球供應的減少。西非地區是可可豆的主要產地,特別是科特迪瓦和加納兩國,然而從去年開始的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導致西非地區遭受乾旱和異常降雨,這對可可樹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科特迪瓦近期也遭受洪水等一連串的氣候災害,很多農場損失嚴重。

加納種植戶曬可可豆
除此之外,疫病也對可可豆供應造成了影響,尤其是“黑果病”會導致可可樹的莢果腐爛、枝條枯死等情況。另外,俄烏衝突導致化肥價格上漲,很多種植者減少了化肥的使用。
美國媒體預計,科特迪瓦的可可產量或將同比下降20%,加納的可可產量也將低於歷史平均水平。美國商品經紀商StoneX的可可行業分析師羅西蒂指出,作為衡量市場供應情況的重要指標,可可庫存量與利用量之比預計將降至32.2%,為1984/85年度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糧期貨研究院軟商品研究員周航對媒體表示,可可豆產量的佔比以西非國家為主,具有高集中度的特徵,這就代表着西非國家有非常強的議價權。其次,可可的供應鏈非常脆弱,所以在價格凌厲上漲的前提下,可可豆期貨將會長期保持高位。
紅星新聞記者 鄭直
編輯 張莉 責編 鄧旆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