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以自媒體為代表的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無疑是各大互聯網平台最為重要的內容來源,因此創作者通常也是相關平台籠絡的對象。不過萬事萬物皆有度,一旦創作者的行為超過平台容忍的範圍,同樣也會招致打擊。
日前抖音安全中心發布公告稱,有黑灰產組織以多賬號(團伙)形式,有組織的發布大量低質量、同質化,甚至違法違規內容、且互相引流,並試圖逃避平台的管理與處罰、不當獲利,傷害用戶體驗,擾亂社區秩序。

為規範平台秩序、保障用戶合法權益,建設更加真實美好的社區生態,根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抖音社區自律公約》等相關法律法規和平台規則,發布《抖音矩陣號不當行為治理規則》。將嚴格打擊有組織批量發布低質同質、甚至違法違規內容的矩陣號;或者自身發布內容未違規,但通過其他違規賬號(小號)引流不當獲利的賬號(大號)。
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顯示,抖音方面已按照《新規》要求嚴格處置了多個百萬粉絲以上的賬號或矩陣號,以及違規MCN機構,其中粉絲量最高的甚至超過千萬。
所謂矩陣號,就是同類內容以不同形式鋪開賬號矩陣。相信許多朋友在刷抖音時經常會看到擁有相同前綴/後綴的賬號,這類賬號起碼在抖音生態中其實已經存在了很久,而且互聯網上也有大批“私域大佬”在教人如何做批量打造矩陣號。其中以抖音頭部直播帶貨MCN“交個朋友”為例,在抖音搜索“交個朋友”就會發現,以其為前綴的賬戶、僅獲得了藍V認證的就有超過20個。

做矩陣號通常有兩種不同的邏輯,其一是類似“交個朋友”,這類矩陣號的特點就是“大號”已經擁有了可觀的粉絲體量,需要針對更垂直細分的用戶做精細化運營,以吸引更加精準的用戶群體,比如“交個朋友酒水食品”、“交個朋友潮流服飾”、“交個朋友母嬰生活”,顯然就是為了面向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其二則是為了多曝光、多吸粉,實現質量不夠數量來湊。
在抖音做矩陣號也是部分創作者針對該平台規則因地制宜的選擇,通常一個抖音號正常每天可以發布3條內容,如果發得多了,賬號可能就會“不健康”,甚至被鑒定為營銷號。因此為了在抖音上多發內容,部分創作者就會通過矩陣號的方式來分發內容。顯而易見,抖音此次打擊的對象並非類似“交個朋友”這類矩陣號,而是瞄準了後者,即在該平台進行多賬號同質化的內容輸出。

可為什麼直到2023年,抖音方面才對矩陣號重拳出擊呢?答案或許是抖音已經不再需要輸出同質化內容的矩陣號了,這一波更像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必須要承認的是,矩陣號確實可以帶來海量的流量。有的朋友可能會感到疑惑,既然矩陣號發的都是同質化內容,怎麼還能有自然流量產生?其實目前的互聯網早已分層,信息繭房這個理論想必大家也都多少聽過,而大行其道的推薦算法就是將不同類型的用戶人群分隔開來。
與此同時,矩陣號也在客觀上為平台填充了大量的內容。而互聯網平台則都是靠流量“吃飯”的,流量越多、商業化變現就愈發遊刃有餘。事實上,幾乎所有互聯網內容平台在起步階段都會對矩陣號比較包容,但隨着用戶數量的增長,以及更多創作者的加入,矩陣號對於一個想要獲得更健康內容生態的平台而言,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現階段抖音顯然已經是毫無爭議、國內互聯網行業最大的流量池,其已擁有8億左右的日活用戶、活躍內容創作者更是不計其數。此時矩陣號對於抖音已經不再是幫手,反而因為其大量發布低質同質】甚至違法違規內容,成為了這個平台內容生態的毒瘤。現階段抖音的問題已經不再是缺乏內容,反而是苦惱優質內容太多,以及為該推薦哪些內容而發愁。
至於說為什麼稱呼矩陣號為“工業化暴力引流”,當然是因為這類賬號的運營與手工作坊式的傳統自媒體不同,前者往往是正兒八經的工業化玩法。通過一種名為貓池(ModemPOOL)的設備,可以插入數百乃至上千張SIM卡來虛擬出手機,再搭配相應的中控軟件以及接碼平台,不間斷地刷新這些“虛擬手機”的MAC地址和IMME碼,最終實現在短時間內分發海量內容的操作。

矩陣號在抖音上批量起號、玩大小號互相引流同樣是為了利益,它們也需要將匯聚的流量變現。但這類劣質流量會污染抖音的流量池,並且每有一個矩陣號接到廣告,也就意味着會有另一個創作者失去投放。矩陣號現在不僅無法貢獻流量,甚至還會去分食抖音給其他創作者的激勵,因此它不成為抖音的眼中釘才奇怪。
而對於抖音來說,矩陣號這種“工業化暴力引流”工具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如今也不再需要矩陣號來營造虛假繁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