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樵山文化中心場館內,院士論壇等一場場高規格學術論壇輪番上演,吸引眾多業內大咖“圍觀”;在氫能展示現場,只見人頭涌涌,各國賓客絡繹不絕。
11月7日-8日,2023年中國氫能產業大會如約而至,這是連續第七屆在南海舉辦的氫能產業大會。現場大會及同期活動精彩紛呈,亮點不斷,包括開幕式、主題演講、院士論壇、國際氫能合作高級別論壇以及專家對話等。
而從這場國內最高規格的行業大會,可以透視目前氫能產業的最新動向。記者發現,除了尖端前沿技術外,氫能產業在經過多年的發展,正逐漸從示範應用向市場化推廣轉變。以南海為起點,越來越多的氫能企業正摩拳擦掌,迎接全新的產業風口。

第七屆中國(佛山)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及產品展覽會現場。 南方+ 戴嘉信 拍攝
觀點碰撞
共享思想盛宴
這是一場氫能產業的思想盛宴。在過去兩天時間裡,大會同期舉辦了多個論壇,其中院士論壇邀請張清傑院士、郭烈錦院士、葉思宇院士、程一兵院士以科技創新推動能源轉型為主題發表演講,以前瞻性的視角聚焦全球氫能產業最新的科研技術方向以及發展前景,高屋建瓴、放眼未來,為產業發展指明方向。
作為大會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現場一眾專家學者和企業的思想碰撞尤為精彩,記者發現,不少專家院士的研發技術都與當前佛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緊密結合。比如,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已成為世界多個發達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能源技術。在論壇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佛山仙湖實驗室理事長張清傑就分享了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發展現狀和前景展望。

中國科學院院士、佛山仙湖實驗室理事長張清傑分享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 南方+ 戴嘉信 拍攝
他認為,氨作為清潔零碳燃料,可以極大拓展氫能源的應用領域。其中,氨能作為清潔能源燃料,可以大規模應用於陶瓷行業、金屬家具行業和發電行業,同時在重型商務車、航空發動機等高端裝備領域也有廣泛應用前景。
今年6月,“氫能及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啟動會在南海丹灶仙湖實驗室舉行。該實驗室已成功入選國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賽馬爭先”國家能源研發創新平台名單。
記者留意到,不少院士專家的演講都十分“接地氣”,除了在技術上分享外,他們的研發成果已經在企業落地,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佛山仙湖實驗室戰略科學家程一兵的演講主題就是圍繞“氨氫新能源對佛山高端工業實現雙碳達標的重要作用”。“陶瓷窯爐使用的是化石能源,碳排放量很大,還有鋁型材行業也同樣面臨該問題。”程一兵說,粗略計算,佛山陶瓷和鋁型材的碳排放佔了佛山總的碳排放量約40%。
相比之下,氫和氨的燃燒並不排放二氧化碳。程一兵表示,目前佛山仙湖實驗室在佛山歐神諾陶瓷有限公司已經實現了全球首塊零碳氨燃料燒制的綠色瓷磚的燒製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大會上,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佛山仙湖實驗室圍繞陶瓷板(磚)量產線先進氨氫零碳燃燒技術應用項目舉行了現場簽約,可以看到,該技術在佛山陶瓷產業的應用正越來越廣泛。
除了院士論壇外,大會現場還舉行了國際氫能合作高級別論壇,邀請了國內外專家圍繞加強全球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共建全球新型能源體系;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氫能國際合作;推動全球綠氫標準鏈接,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議題進行研討。
11月8日,仙湖國際論壇同期舉辦。作為本屆中國氫能產業大會同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論壇由佛山仙湖實驗室承辦。邀請中國工程院謝和平院士、前美國能源部氫能技術顧問Gary S. Flood、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趙川教授等中外院士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氫能及氨氫融合新能源產業技術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展開深入研討。論壇凝聚中外智慧,致力於構建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的氫能及氨氫融合新能源技術國際交流平台。
重點投產投運
推動建設“中國氫能第一區”
除了帶來先進的技術分享與觀點碰撞外,此次大會上,13個南海氫能產業重點項目舉行發布,投產投運和簽約儀式。這些項目覆蓋了氫能產業鏈各關鍵環節,以及多元化的商業場景應用,將有力推動南海建設“中國氫能第一區”。
其中,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國家電投直屬的氫能科技型企業,發布了兩款斯帛系列碳紙。碳紙是燃料電池的核心材料,一直以來主要靠進口,國產化替代空間廣闊。正是看準這一市場空間,國家電投華南氫能產業基地在去年1月落戶丹灶,成為南海引進的首個百億氫能央企項目,將加快質子交換膜、碳紙等核心關鍵材料等國產化進程。
該公司全資子公司佛山綠動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剛直說,這兩款斯帛系列碳紙是國家電投華南氫能產業基地落戶南海一年多來的重要成果,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由於市場需求大,佛山綠動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通過租賃廠房,加快建設一條年產30萬平方米的碳紙產線。此次大會上,這條碳紙產線宣告正式投產。
針對佛山的氫源短板,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瀚藍可再生能源(沼氣)制氫加氫母站項目。在2023年中國氫能產業大會上,該項目宣告正式投產。
“制氫原料是餐廚垃圾發酵產生的沼氣,項目設計產能為每天制氫6噸,一年達到2200噸,目前項目產能還處於爬坡期。”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蔣元傑說,製取出來的氫氣已應用在氫能公交車、貨運車和環衛車上,還包括少量的冷鏈物流車。
“以往我們一般要外購氫源,氫氣到岸價要去到50—55元/公斤。”蔣元傑還算過賬,瀚藍可再生能源(沼氣)制氫加氫母站項目試投產後,氫氣到岸價一下子就掉到了35元/公斤,用氫成本大大下降。
以需求為導向
積極搶佔市場份額
一邊是下游氫能應用領域不斷豐富拓展,一邊是上游氫能制儲運加供應鏈、燃料電池關鍵基礎材料及核心零部件、燃料電池系統等環節不斷完善,並陸續釋放出產能。記者此次參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氫能企業他們不再着眼於現場展示,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優勢,瞄準實實在在的訂單,積極搶佔市場份額。

氫能企業正逐漸從示範應用向市場化推廣轉變。 南方+ 戴嘉信 拍攝
在同步舉行的第七屆中國(佛山)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及產品展覽會(CHFE2023)現場,只見氫能小汽車、中巴、叉車、渣土車、重卡等沿聽音湖岸排開,涉及乘用、公交、物流、市政專用車等應用領域。氫能兩輪車、氫能親子車、氫能乘用車現場還提供試乘試駕,讓觀眾親身感受氫能的魅力。
“今年連續參展的展商比例大幅提升,近七成展商連續參展,展會行業影響力日漸提升。”佛山市南海區華南新能源汽車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周寧介紹說,本次展會吸引了320多家氫能企業、國際展團亮相,預計將吸引超1.5萬人次專業觀眾觀展,展會將做好準備迎接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觀眾。
“以前我們會更注重展示,但是今年我們目標是要拿下更多的訂單。”在展覽會現場,中科嘉鴻(佛山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現場負責人區淑華說,公司在2021年落戶丹灶,經過一年多的項目建設,已打造出國內首條高溫膜及膜電極產線,產能可供1萬台套/年10kW電堆使用。不同於去年參展,今年公司參展對於對接客戶更為迫切,近期將重點推動高溫甲醇燃料電池應用在船舶動力上。
協氫(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高東青也同樣瞄準規模化生產。該公司生產的氫能踏板車只要加註不到40克氫氣就能一次性行駛約50公里。“目前公司的氫能踏板車還處於示範應用階段,接下來要通過規模化生產,把生產成本降下來。”高東青說,這次參展希望對接到更多商機,實現產品大規模應用推廣。
南方+記者 李慧君 林洛峰
通訊員 南宣
【作者】 李慧君;林洛峰;戴嘉信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