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派新聞評論員 代璧
今年以來,有個很明顯的體會:對於“出圈”這件事,不少城市有着深深的焦慮。

這焦慮,不僅在中小城市這類往往被“虹吸”走人才等資源的對象上廣泛存在,在一些省會城市身上也有着明顯體現。
淄博火的那一陣子,一度被稱為同類中小城市“翻身”的樣本。淄博行,我為什麼不行?一些同樣以燒烤見長的城市就蠢蠢欲動起來。原因無他,淄博“出圈”帶來的效應實在是太香了,要名氣有名氣,要收益有收益。
前段時間,石家莊、南陽,都瞄準了年輕人扎堆的亞文化圈層,請搖滾樂手、辦音樂節……聲勢浩大,動員廣泛,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決策者的心思幾乎是透明的,就差把“年輕人請來我們這兒耍”寫在臉上。
近日,昆明、南寧、貴陽聯起手來,加上紅河、桂林、黔南,六市(州)一起搞了個“3+3”滇桂黔世界級旅遊目的地黃金旅遊環線。今年無一上榜國慶熱門目的地的老牌旅遊城市們,也面臨著不小的危機感。
城市要發展,已經來到非要“出圈”不可的關口了嗎?“悶聲發大財”式的財富密碼,是否已經真的不再靈驗?
表面上簡單的“出圈”二字,實質上是一種城市塑造自身形象、推廣文化遺產和吸引外部投資的綜合行動,一項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複雜工程。“出圈”,並不等同於急功近利。
城市是人的聚落。城市的發展終歸而言是人的共同發展。人往哪裡走,經濟活力就往哪裡走。當今,社交媒體高度發達,不僅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生活選擇,也正在深刻地塑造一代青年人對世界的理解。城市要搏“出圈”,本質上,就是想通過提高知名度和曝光度來增強城市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
一段某音某手或是某書上“出圈”的短視頻,就足以讓來自各地的青年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相聚。一旦某個打卡點“出圈”,即便僅僅服務絡繹不絕的遊客,更多的工作崗位也將與之伴生。在求職不易的當下,一個能夠吸納大量勞動力的市場,之於年輕的勞動者也是巨大的機會。對於雄心勃勃的青年人而言,像淄博、重慶這樣看起來欣欣向榮的網紅城市,正是創業和創新的理想環境。
酒香也怕巷子深。大大小小的實體都已經對此有着深刻體會,並且已經付諸實踐來驗證。無論是茅台營銷聯動的放手一搏,還是城市爭相打造亮點熱點,都說明了這一點。越是難以輕鬆轉身的實體,就需要把越多精力放在放大自己本來的優勢上。
城市發展是否一定要“出圈”?這個問題,在當下可以給出肯定的回復。在信息交流不那麼順暢的過去,或者在信息去中心化傳播的未來,它可能就不再是一個問題。更何況,反過來說,城市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也就必然會“出圈”。這種對於“出圈”的焦慮,實際上映射的是城市證明自我的急迫。一個城市到底怎麼樣?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當下,我們很容易親自得到答案。交口相傳的“好”,就是出圈。
九派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