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走出舒適區,基於我們多年的服務保障經驗,要想創造更大價值,就要解放思想,換道超車、拓展新賽道。”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服務保障中心經理王永浩說道。
近年來,以“後勤保障”為主業的服務保障中心大膽探索,在產業提質升級中解密了一組轉型“密碼”,探索出了從“被動輸血”到“主動造血”的新路子。

架構轉型:精準培訓為企業發展需求賦能
“我們要緊跟公司發展戰略部署,既要做好後勤服務,也要通過自主創新服務模式實現自我‘造血’。”這是服務保障中心年度工作會圍繞職工培訓教育協商討論的一幕。隨後,方案提交公司不久,公司職工教育培訓中心掛牌成立。
“我們要把‘培訓’二字做實,把培訓業務範圍延伸到公司各大板塊,真正成為企業的‘職工大學’。”如培訓中心校長湯娟所說,培訓中心成立伊始,主要負責辦理安全三類人員、特殊工種、特種作業人員等證書的相關業務,現在與業務部門協同聯動,加強實用型課程設計,比如開發了線上“雲學堂”軟件,設置黨建、項目管理、一建題庫等欄目,又和相關業務部門對接,承辦公司項目經理、黨務幹部、新生入職等培訓班,讓“職工大學”真正運轉起來。
但參加內培的人員畢竟有限,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到培訓學習中來,服務保障中心響應公司號召,今年把“培訓課堂”搬到項目上,“針對協作隊伍一線工人的安全教育問題,我們採取‘送教到一線’的形式,為工人們安排視頻連線、實戰模擬、知識答題等形式多樣的課程,就是從他們的角度出發,讓培訓走到心裡,真正打通班組建設的‘最後一公里’。”這樣一來,職工大學更加“活”起來,參與學員更加“熱”起來。
目前,“雲學堂”學習平台共設置內部課程203節,外部課程2482節,發布學習計劃541個,線上考試26場,參訓人次1.4萬人;組織專家講堂40期,內容涵蓋安全環保、物資、財務、技術、商務、造價等多個方面,參訓人員近1.5萬人次;自2019年以來一建培訓194人取得證書,平均每年增幅近20%。
隨着人才培養體系的逐漸成熟,培訓中心還積極探尋外部力量的支持。與青島市人社局和人才技能鑒定中心對接,獲得工程測量和試驗培訓自主化評價資質,可獨立開展從培訓到考試再到取證全過程的服務,有效解決勞務工人的取證難題。“下一步,針對如註冊安全工程師持證率不高等問題,我們將積極跟進推出定製化培訓,不斷豐富完善培訓功能。”湯娟又有了新的想法。

業務轉型:開闢商貿業務新賽道
“我們和智利酒庄合作,開始經營‘中交紅·福多露’,這也是對紅酒業務開始試水。”在公司營業範圍取得食品經營增項後,服務保障中心進一步明確了“自創品牌、自營自銷”的業務經營思路,通過挖潛合理利潤空間,着力打造專業化、多元化的全新商貿平台,也在品牌戰略上邁出堅實一步。自創紅酒品牌“岱池”不僅正式註冊上線,還成功取得中交資管授權,入駐“中交紅”及“七彩中交”平台。
優質的產品有了,如何實現有效營銷,又是擺在服務保障中心團隊面前的課題。服務保障中心不斷在營銷策略上下功夫,融入文化元素,策劃相關節日主題產品,充分發揮公司產業鏈優勢,挖掘屬地特色產品,比如開展了岱池中秋限定禮盒、暖春套盒等系列活動,還把原品鑒中心升級為商貿業務實體店,內設“中交紅產品發展陳列區、“岱池”品牌區、海外項目部特色產品展示區、國內項目部優質產品區以及公司海外工程和重大工程項目展示區”等五大板塊,既是紅酒銷售賣點,也是向外界展示中交形象、了解中交的重要窗口,將公司品牌產品成功推向市場。
去年,服務保障中心還推出了明星產品——中交名片茶,打開禮盒,包含青島奧帆中心、港珠澳大橋、大連灣海底隧道、湖北金控大廈等公司承建的重點項目的工程圖片映入眼帘,讓人“品”茶,又“品”企業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服務轉型:打造“五星級”物業管理團隊
“從總部到一線,我們也要升級服務,打造五星級物業管理團隊。”王永浩介紹道。
自公司營業範圍增加“物業管理”增項後,服務保障中心提出了“管家式”服務的目標,主動學習了解物業管理行業標準,還派員到優質央企學習物業標準,以實操練兵。
“項目大幹時,人、機、料運轉忙碌,服務保障中心真是發揮了管家式服務的作用,協助路面硬化、小臨安裝等,短短几天,就讓新調來的同事住上了空調屋。”臨沂項目部黨支部書記單躍評價道。
“五星級服務不僅是吃得好、住得好,還要融入管理”。這不,服務保障中心還與臨沂項目部成立了文明工地小組,圍繞綠化保潔、標牌製作、道路硬化、小臨維護等協同合作,讓管理“標準化”有效落地。
得知集團成立了“中交物業”,對服務保障中心來說,無疑又帶來了新的契機,經理和書記帶頭編製完善物業服務管理體系,“我們從規範服務細節着手,比如加入客服中心、工程維修、保潔、綠化等各個服務班組的標準化作業流程,甚至細化到物業人員的儀錶、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等各項禮儀標準”。不僅如此,還組織人員考取物業管理相關證書,目前已經取得物業項目經理、消防設施操作、特種作業等75本證書。
從“輸血”到“造血”,聚焦產業鏈打造“人才鏈”“品牌鏈”“服務鏈”,服務保障中心從“單一”到“多元”的轉型升級道路越走越堅實。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白曉 通訊員 劉暢 邵高明 余澳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