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政府發布了《關於公布河南省開發區四至邊界範圍的通知》,公布了全省183個開發區四至邊界範圍。
《政經視點》訂閱號觀察,在這份《通知》中,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高新區)四至邊界內並不含與滎陽市政府去年8月簽訂的合作協議中所共建的兩個鄉鎮(廣武鎮與高村鄉)。兩鄉鎮的面積達272.5平方公里,是高新區(現有面積99平方公里)的近3倍大小。在政府與市場的期待中,這塊河南創新密度最高的地方擴區了近3倍,它未來發展的牽引力在哪裡?
何以認為高新區是河南創新密度最高的地方?
公開數據顯示,高新區2022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91%、高於全省34個百分點,全社會研發投入58.2億元、佔全省的5.3%,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0.6%。連續7年專利申請量突破萬件,2022年技術合同成交額146億元、增長38.5%。區內擁有國家級創新平台27家、省級創新平台381家、市級創新平台893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00家。
客觀上講,這一創新密度是對高新區作為河南省第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30餘年發展取得創新成績的概述。
可是,站在這一創新密度之上,高新區迎來了發展歷史上最大的擴區紅利,卻面臨著創新環境發生劇烈變化之時,如何把空曠的土地資源變成創新技術高投入的產業要素?如何提升畝均技術含量並實現資產證券化?換句話說,高新區的擴區後發展的牽引力在哪裡?對於高新區來說,是一個現實而嚴峻的課題。
過往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增長依靠技術複製、基礎設施與地產投資做大了規模,創新這一動力機制的功能並沒有完全釋放。偏居發展動力邊緣的高新區成為河南省創新的策源地也是市場使然。畢竟,以創新謀求發展的區域競爭者稀少。
今天形勢不同了!不止是河南要培植創新驅動的增長引擎,全國如是。當創新成為全國各地經濟發動機來培育之時,創新資源的爭奪已是各地招商引資的中心目標了。這對於高新區來說,迎來了全方位的競爭對手。
當下,高新區的發展窘境必然是,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招商創新技術項目,進一步提升創新競爭力,一方面招引創新技術項目的難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又面臨著創新技術項目被挖走的巨大風險,而且風險越來越大。
今天,高新區因為擴區又被賦予了“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新願景。
那麼,高新區“示範”與“先行”的步伐從何處邁出,靠什麼牽引高新區在近3倍的土地面積上創造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政經小編以為,基於高新區的創新密度與創新活力,要在擴大了的產業空間內邁出更大的創新發展步伐,提升創新效率,以下兩個思路至少是有益的建議。
一是從創新政策力度上求突破,以大魄力招引國際化大企業。比較高新區與航空港區的發展,航空港區近年來能夠實現超越式發展,其實就是立足於航空產業優勢,招引了全球信息電子產業龍頭企業富士康及產業鏈企業,以及新近引進的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比亞迪及產業鏈企業。
對於擴區後的高新區而言,必須跳出國內創新資源招商的內卷紅海,走出國門到全球去(實質上是到西方去,或者說到歐洲去),以超前的政策驅動力,以國際化招商的大格局招引全球化創新企業。只有國際化大公司的落地,才會有產業集群的落地,才機會實現高新區產業創新能級的新提升。
二是從創新科技濃度上求突破,增強存量創新產業集群的繁殖力。高新區產業集群存在着“叢林化現象”,每一家產業集群都缺少百億級規模以上的龍頭企業驅動。
當下,高新區擁有四大主導產業,包括以傳感器為重點的物聯網、以網絡安全為重點的電子信息、以精密測繪為重點的北斗應用和以超硬材料為重點的新材料。每一個主導產業內從業企業數量很大。公開數據顯示,物聯網產業集群內有3000多家企業,從事網絡安全產業的企業有1283家,從事北斗應用產業的相關企業820家,超硬材料領域相關企業有1890家。
高新區要提升四大主導產業的創新科技濃度,唯有從做大龍頭企業破局,培植“參天大樹“,增強產業集群的繁殖力,才是有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