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30日,a股上市公司2022年度年報全部披露完畢。如果說“虧損”“關店”“變革求生”是零售業2022年的關鍵詞,那麼在消費大環境全面趨好的2023年,這個歷經風浪的行業該如何變革自救,又向何處尋求更多生機?《國際金融報》記者通過深度拆解年報,試圖找到一些答案。
對於緊貼民生的零售行業來說,過去的一年很是不易。受大環境、行業周期等因素影響,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97萬億元,同比下降0.2%。在此背景下,零售業也經歷了刻骨銘心的一年。
在剛過去的四月底,a股上市企業悉數完成業績披露。根據同花順數據,按申萬三級行業類目,包括百貨、超市、多業態零售在內的三個細分領域共47家企業(剔除兩家主業已變更公司)中,有39家出現營業收入下滑,35家出現凈利潤下滑,22家凈利潤錄得虧損,其中,湖南零售巨頭步步高2022年虧損更是高達25.44億元。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一份份低迷的成績單上,“虧損”“關店”“變革求生”成為了零售業2022年的關鍵詞,同時折射出2022年零售業艱難的市場生存境況。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儘管2022年外部環境較為艱難,但零售業整體業績表現偏低迷仍舊和各個細分領域自身的發展有關,比如,百貨、賣場等業態儘管一直在求變,嘗試不同模式,但大部分企業依舊沒能真正迎合消費需求變化。未來,在科學化、精細化、專業化的管理上,中國的零售企業還需進一步投入資源。
消費者在超市中選購商品。張力攝
百貨業態:業績普降
在整個零售領域,百貨類上市企業佔據了相當比例,其中不乏大眾所熟知的王府井、新世界、百聯股份、翠微股份、南寧百貨等。過去幾年來,受電商和新型商業綜合體的影響,傳統百貨業經歷了發展的低谷期,不少百貨企業業績已經持續多年低迷。因此,過去的2022年,行業式微疊加疫情影響,百貨業的發展也難有太多亮點。
根據同花順數據,所屬申萬三級行業的38家百貨、多業態零售類上市企業中,2022年營業收入下滑的企業有34家,凈利潤下滑的企業達32家,虧損企業為18家。其中,虧損企業包括廣百股份、新世界、翠微股份、華聯股份、大連友誼等。
一眾企業中,南寧百貨的業績波動格外“突出”。2022年,南寧百貨實現營業收入6.56億元,同比下降18.8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449.31萬元,同比下降2544.11%。
南寧百貨曾在相關公告中給出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受外部經濟環境、市場競爭加劇及疫情反覆對實體零售業的持續衝擊,公司門店客流量減少,營業收入下降,利潤下滑。
廣百股份也在今年1月份的業績預告中表示,2022年受疫情防控和需求下降的持續影響,公司主業面臨重大挑戰,消費者消費意向未能充分釋放,門店客流量恢復艱難,零售業態銷售收入有不同程度的下跌。2022年,廣百股份實現營業收入48.92億元,同比下降18.14%;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43億元,同比下降155%。
早在今年3月,中國百貨商業協會、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2022-2023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就指出,百貨零售業作為消費的主要場所之一,首當其衝感受到壓力。調查顯示,76.9%的樣本企業認為消費力不足、增長乏力是百貨零售業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資深零售專家王國平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百貨企業經營現狀的背後,大多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走純賣貨模式的百貨企業在經營上只會越來越難。對比而言,當前,百貨中的奧萊業態表現較為強勁,此外,策展商業也較為被年輕人認可。
事實上,和同行對比,旗下擁有奧萊業態以及策展型零售業態的百聯股份,業績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百聯股份年報顯示,去年公司營業收入322.69億元,同比下滑6.87%,個位數的下滑幅度在同行中並不算大。
值得一提的是,從市場競爭來看,百貨業的發展形勢還將愈發嚴峻。南寧百貨在公告中援引贏商大數據統計指出,2023年全國擬開業購物中心達588個,其中廣西擬開12個購物中心,其中南寧佔7個。政策引導給疫後百貨零售業提供新發展機遇,大眾消費也在國家共同富裕、打造美好生活的戰略引導下不斷復蘇,為消費持續增長創造了基礎,但也加劇了行業的市場競爭。
超市賣場:關店巨震
相比於百貨和多業態零售企業,走大賣場模式的商超企業去年受傷更為嚴重,除了沒能走出虧損泥潭外,不少企業在門店上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收縮。
4月27日,步步高發布的年報引發了諸多投資者關注。2022年,步步高實現營業收入86.86億元,同比下降34.4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44億元,同比下降1281.40%。為了及時減虧止損,確保公司持續經營發展,2022年步步高更是關閉了扭虧無望門店共139家,並在2022年下半年做出戰略收縮調整:超市業務全面退出四川和江西市場。
步步高在解釋虧損時指出,近年受消費復蘇緩慢、及渠道競爭激烈等大環境影響,公司作為實體零售企業,經營遭遇了較大的挑戰,加上公司去年由於階段性的流動資金緊張,導致超市門店缺貨等因素,公司當期經營受到了較大影響。資金壓力之下,步步高更是引入了國資紓困。
在整個大賣場領域,巨虧的步步高成為了一個典型代表。事實上,不僅僅是步步高,不少區域性龍頭的企業日子都不好過。所屬申萬三級行業的11家超市企業中,總部位於湖北武漢的中百集團更是以凈利潤同比下降1322.60%領跌。年報顯示,2022年,中百集團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21.97億元,同比下降1.0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0億元,同比下降1322.60%。
對於虧損,中百集團也提及了疫情因素,同時指出了新業態及電商的發展帶來渠道的多元化,實體店的來客數減少,造成營業收入和毛利額下降。中百集團亦在門店上進行了調整,去年關閉了5家倉儲大賣場。中百集團表示,關閉部分大賣場是為了進一步優化門店結構,提升整體經營質量,減少虧損門店對公司長期發展的影響。
永輝超市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本土大賣場巨頭,但即便是這樣一家營收早已接近千億的企業,2022年還是錄得了超27億元的虧損。此外,年報顯示,去年,永輝超市新開bravo門店36家,但關閉bravo業態門店達60家。
事實上,不少超市賣場企業在2021年就陷入高額虧損。有觀點指出,近些年來,賣場領域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同時新業態和新模式帶來了衝擊,企業經營壓力不斷上升。疊加疫情因素後,大賣場的優化被提前。對於企業來說,大量門店的關閉勢必會對整體營收、利潤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行業自救:變革求生
曾幾何時,在中國市場,百貨業態、大賣場業態也經歷輝煌。以大賣場業態為例,早前家樂福、沃爾瑪等外資企業曾領跑中國市場,但最後被本土企業打敗。但近幾年來,消費者消費習慣在改變,來自行業內外的競爭也在加劇,在電商乃至更多新興模式的衝擊下,零售業整體經歷着陣痛期,一些傳統的零售模式更是處於衰退階段。
從大批量的門店關閉能窺出,重壓之下的零售業亦在不斷嘗試自救,而除了關店,更多變革方式也推動着行業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不管是百貨企業還是主營賣場的企業,一份份年報中均出現了“數字化”這一關鍵詞的身影。
比如,南寧百貨指出,隨着市場迅猛發展,商業零售場所越來越密集,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上線上多元化新消費模式的興起和日益增長的數字化變革,為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挑戰。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相關報告指出,零售業場景豐富、觸點多元,一直是數字化應用較為活躍的行業,當前仍然需要提升數字化應用和運營能力。2022年,86.5%的受訪企業開展了線上業務,已開展線上業務的企業中,64%的企業線上業務銷售佔比增加。
對於一眾零售企業來說,數字化並不是新詞,但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過往企業的“決心”並不是那麼強。“數字化只是一部分,企業覺得自己沒有數據支撐,後面會發現考驗的是算力。”王國平表示,當前,不少零售企業只是做了基礎數字化,“大部分會發現剛開始好像有點用,後面又使不上勁”。他指出,數字化基建需要投入不少資金,成本還未降到可以普及的階段。
在王國平看來,企業的數字化、算力實是為場景服務。在數字化的助力下,百貨領域奧萊業態、策展商業模式會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對於零售企業來說,數字化的目的包括更加敏銳地洞察消費者需求,進而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在超市賣場領域,伴隨着推進數字化的還有會員店模式興起,後者更是被不少企業視為救命稻草。自2021年以來,會員制倉儲超市突然成了零售業的新風向,在這一賽道,本土選手包括有永輝、家家悅、人人樂、北京華聯、北國倉儲超市等,高鑫零售旗下的大潤發日前也在揚州開設了首家會員店。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大賣場進入新老交替階段,新生代沖得很猛,頭部企業大部分老化。為了匹配市場需求,企業選擇進入會員店、折扣店業態。王國平則表示,頭部企業應該進入會員店賽道搏殺,做出更適合中國人的會員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