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處於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期,市場風險已經水漫金山,資產價格大壩四處潰敗。
3月20日,歐洲股市大跌,亞洲銀行股債雙殺,瑞信股價一夜腰斬,瑞銀大跌逾4%。
此次市場大跌的邏輯,以及風險傳染的途徑,跟以往都不相同。
這導致更大的風險:監管機構對規則的破壞,造成事實上幫助一方掠奪另一方!
回顧最近幾天市場風暴之源:
1、3月9日,硅谷銀行爆雷,接下來幾個交易日內,美國銀行業集體暴跌,全球金融市場遭遇嚴重衝擊。
硅谷銀行爆雷屬於什麼?期限錯配,“遠水不解近渴”。
硅谷銀行破產,是美聯儲40年來最激進加息周期下,美國利率急劇飆升,第一個倒下的倒霉蛋。
由硅谷銀行破產,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暴跌,本質上是,市場情緒鏈條上的傳染。
市場情緒鏈條傳染,是風險傳染最快、影響面最廣的途徑,往往泥沙俱下。
同時,市場情緒傳染也是金融市場動蕩下,最常見的風險傳染途徑,它甚至不需要邏輯,不需要事實。
2、3月15日,瑞信爆雷,股價一度暴跌30%,觸及熔斷,由此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暴跌。
這場風險傳染,屬於什麼?
由於經營不善,瑞信作為系統性重要銀行不慎爆雷,全球銀行業面臨巨大的金融風險敞口。
本質上說,這次風險擴散,屬於風險敞口鏈條上的傳染。
這種基於金融邏輯的風險傳染,影響面比較窄,一般只局限於行業範圍之內,除非整個行業有滅頂之災的概率,風險才會外溢。
這類風險也比較常見,比如行業政策調整等等。
3、3月20日,全球市場暴跌,屬於什麼呢?
先看一下背景情況:
趕在亞洲市場開盤前,在瑞士政府的撮合下,瑞銀30億瑞郎收購瑞信,瑞士政府將提供最高90億瑞郎的損失擔保。
趕在亞洲市場開盤前,美聯儲發布聲明稱,美聯儲和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日本央行、歐洲央行、瑞士央行當天宣布,採取協調行動,通過常設美元流動性互換協議,“緩解全球融資市場壓力的重要流動性支持”。
什麼意思?為了防止市場風險傳染,監管機構趕在市場開盤前,及時處理了瑞信的問題。
但是,市場並不買賬,亞歐市場開盤就大跌。
為什麼市場會大跌?這不是全球五大央行沒有拯救危機的實力,也不是市場預期瑞信危機繼續發酵。
而是,金融市場規則坍塌,投資者信心崩潰。
這意味着,為確保私人投資者幫助承擔成本,這些面值的債券將變得一文不值。
什麼意思呢?
ubs出30億瑞郎收購cs,但是這30億瑞郎給了cs的股東,而瑞信160億瑞郎的additional tier 1債券全部減計,債券投資者承擔損失。
股東們騰籠換鳥,債券投資者承擔損失。為啥不選擇直接把這190億at1債券減計了,再麻煩換一次股東幹啥?多此一舉嘛。
這個救助方案,有哪些問題呢?
1、救助的錢給了股東,對於瑞信來說,經營的風險、投資的風險並沒有降低。
2、瑞信160億瑞郎的additional tier 1債券全部減計屬於什麼?主動引爆地雷。
對於瑞信來說,債務減記後,確實一身輕鬆。但是,承擔代價的事,瑞信的債券投資者。
比如,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景順控股(invesco ltd)、bluebay funds management co是持有瑞士信貸 at1的資產管理公司。
如果這些公司投資的時候,風險預算也全部打滿,槓桿用到極致,那麼瑞信主動選擇tier 1債券違約,就相當於又主動點爆了一個地雷。
以下是瑞信的債券投資者:
3、清償規則坍塌:監管幫助一方掠奪另一方。
按照傳統的清償順序,外部資金進來,最先救助的也是債權人,而不是股東,股東屬於擔責的人。
套用一下恆大危機,引進了一部分救助資金,但是資金卻給了許家印,恆大的債權人一分沒撈着。
這種處理危機的方案,恆大風險降低了嗎?沒有。只有許家印悄悄地跑了。
當然,這次瑞信救助方案,去年剛注資40億瑞郎的沙特土豪,成了冤大頭,投資資產大額減記。
所以,今天市場大跌,風險傳染途徑有兩個:風險敞口傳染+規則坍塌下信心的崩潰。
關於規則坍塌,這是最近幾年,全球市場最重要的特徵之一。
詳情參考2022年3月9日文章:規則崩塌下的市場動蕩:即便押對了方向,也會傾家蕩產。
1、宏觀規則的坍塌:逆全球化。
之前全球的規則是,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包括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等。
過去幾十年,全球的關鍵詞是:合作、交流、共贏。
但是最近幾年,整個宏觀世界規則發生了巨大變化:逆全球化出現,民粹主義盛行,文明之間衝突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2、企業規則的坍塌:淪為鬥爭工具。
企業最大的規則是什麼?
過去幾十年,美國商學院一直傳達的理念就是:為股東獲得最大回報。
企業是中性的,產品是中性的(軍工企業除外),它們不應該有價值觀,不應該有政治傾向。
最近幾年,變化出現了。
尤其是,俄烏戰爭爆發後,企業規則更是坍塌的一塌糊塗,企業完全就成了政客們的“工具”,比如在俄羅斯境內禁用apple pay 和 google pay,把俄羅斯踢出swift等等。
美國這樣做極大地破壞了企業的規則。
3、市場規則坍塌:金融不再中性。
標誌性事件是什麼?
2022年3月8日,瑞士嘉能可和國內青山股份在鎳期貨市場上演的逼空大戰。
本來屬於市場行為,但是lme臨時修改規則,不允許用俄羅斯生產的鎳進行交割,導致青山控股賬面出現巨額虧損。
這一次,瑞信救助方案中,再一次破壞了規則:“清償”時,即股權優先於債權。
瑞信救助方案一出,亞洲銀行的額外一級資本(at1)美元債價格就暴跌,跌幅創歷史最大紀錄。
其中,滙豐at1債券每1美元面值下跌逾5美分,至90美分下方。
另外,星展集團票面利率為3.3%的永久美元票據下跌2.6美分至90.7美分,東亞銀行5.825%的美元票據下跌8.5美分至81.7美分,而泰國開泰銀行4%的美元票據下跌多達4.5美分至80.7美分。
這就是,市場對規則坍塌的反映。
注意,規則坍塌始作俑者,都是以美國政府為首的主權國家。
面對這種風險,投資者只要選擇超越主權的資產,比如機密貨幣、黃金等等。
危機以來,比特幣價格已經從20000美元上漲至28000美元,漲幅高達40%。
黃金價格從1800美元上漲至2000美元,漲幅11%。
市場規則坍塌,影響深遠。
短期來說,即使你押對方向,但是由於修改規則,最後你也會虧個底朝天。
長期來說,這可能會讓整個金融市場失去支撐。
所以,當下一定要特別警惕,交易和投資一定不能篤信以往金融規則不變。
無論是為了拯救危機,還是出於其他目的,歐美國家可能會隨時修改規則,投資者會遭遇無妄之災,比如瑞信at1債券投資者。
如何評價瑞信減記at1債券呢?如果沒有救助方案,瑞信at1債券不一定會爆。
但是,這一次救助瑞信,拯救了瑞信的股東,卻主動引爆了at1債券。
可以看作是,監管幫助瑞信的股東,對其債券投資者進行的毫無道理的掠奪,並且屬於監管破壞規則,犧牲一方來拯救另一方。
這是對規則的極大破壞,這才是最大的風險,會導致信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