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創業的朋友,最近兩年一直深陷“找錢還債”的困境。
前些年,他看好行業發展前景,認為自己的公司很“值錢”,然後拚命地四處找錢。從銀行貸款了1個多億,又從投資人、股東借款、私人借款等方式籌集了幾千萬。
他籌集到資金後,換了大辦公場地,新招了很多員工,包括行業精英翹楚,當然薪水給得也高。同時啟動多個產品線的研發和市場推廣,TO G、TO B、TO C,齊頭並進。
好景不長,每個產品線都還在虧損或者起步階段,疫情來了。業務太少,支出太多,新的融資和貸款也拿不到,甚至連原本最有希望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支持政策也泡湯了。
這兩年他一直在四處找錢,借新債還舊債,拆東牆補西牆,結果窟窿越來越大,本息越欠越多。
尤其可怕的是:
1、他到現在為止,還捨不得砍掉長期虧損、遙遙無期看不到希望的新業務線。他還幻想着,只要其中某條業務線做起來了,就能夠支撐公司往前走。他把每個新業務線都繼續保留着,骨幹都還盡量挽留着,雖然已經延遲甚至拖欠工資了。
2、他的每個產品線,產品研發進度都保持在1.0版本時代,也就是初代產品時代。沒有任何一個產品線有更新完善的二代產品、三代產品。他不斷地在給別人畫餅,但是行動力、產品更新迭代很落後。
3、他沒有聚焦自己的主業,也沒有聚焦力量把某個產品線重點攻關。現在仍然是各條產品線“順其自然”的發展。
4、每次公司有一些銷售回款到賬,或者從外界融資借款,他都是直接去還銀行債務,或者還投資人、股東借款,反正籌到的錢沒有用在產品研發生產上,更沒有用在市場和業務上。
5、每次,他都還振振有詞:銀行逼債太厲害了!利息必須要歸還了|股東借款、私人借款必須要還了;別人已經告我們了,必須賠錢了,否則公司賬戶就要被凍結了……
諸如此類的事情發生太多次數了,現在,朋友公司的員工都已經選擇躺平,從基層員工到核心高管不斷離職出走。
朋友還很委屈:他已經很用力地在找錢了。怎麼大家都不理解他呢?
其實,朋友在創業中犯了一個大忌諱:
從一開始,就把短期的困難(歸還銀行債務和其他借款)變成了一個長期的困難,並且時時刻刻圍繞着“找錢還債、借新債還舊債、越滾越多,無窮盡”。
他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
創業公司,永遠是產品和業務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做好產品,做好業務,這才是長期的“本職工作”。
朋友一開始就應該快刀斬亂麻,與銀行和債權人協商,分期歸還本息。然後,聚焦資源,聚焦主業,砍掉多元化、不盈利、長期虧損看不到未來的產品線,做好主業的產品和業務,逐步回歸到正常狀態。
很多創業者都會犯同樣的錯誤。總是喜歡將短期的困難想象成為長期的困難,為此而“自己煩惱自己”,庸人自擾之。
比如說:
工作五六年的老員工離職了,創業者會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管理有問題?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了?
管理層離職了,創業者一方面會想,公司的獎懲考核需要嚴厲,另一方面也會想,是不是公司缺少企業文化?要不要加強員工的日常培訓和會議洗腦呢?
公司接到了字體公司的律師函,說是公司的公眾號和官網有他們的收費字體,侵權了,要麼協商賠償(高價購買字體版權的使用權),要麼威脅要打官司。創業者碰到這種情況,就想是不是要找個專職或者兼職的律師?甚至成立一個法務部?問題是,你的公司有這麼大嗎?能養活得了一個律師團隊嗎?而且,這種涉及到打官司或者收到律師函的情況,很多時候,你不置可否、拖延敷衍一下,也就過去了。因為很多字體公司的律師函,都是外包給第三方,“能逮住一個就是一個”,誰要是願意給錢,有可能對方還蹬鼻子上臉,要價更高;你要是不搭理對方,可能對方也就不了了之。
……
創業的過程,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各種困難挫折都會有。
創業者的心智一定要堅定。
創業者,碰到困難,那就直面困難,解決問題,不要畏懼,更不要把短期的困難人為的想象成為長期的困難,把緊急的事情變成了長期重要的事情。
創業者,始終堅定的做好產品,聚焦業務,有錢了,就有實力,就有話語權,可以更加從容的應對各種困難。
雄孝創業諮詢:專註於第一次創業諮詢、新手創業諮詢。20多年創業實戰,連續創業者。
感謝諮詢,感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