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能夠一步一步地走到世界巔峰,和持續不斷地高研發有關。為了保持競爭力,繼續坐穩通訊供應商頭號交椅,華為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候都沒有放棄投入研發。不僅沒有減少研發投入,反而隨着時間流逝,越來越多了。
最近,華為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財報。數據顯示,華為的營收仍然保持着穩定狀態,並沒有像此前遭遇斷供時的那樣,直接滑鐵盧式地暴跌。而另一項曝光的研發數據,更是讓我們感到欣慰,華為果然還是堅守着底線。
超1100億研發費用,再創紀錄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前三季度的營收符合預期,運營商業務保持穩定增長,終端業務則是繼續下滑。從數據上來看,前三季度華為的總營收為4411億元,相比於2021年幾乎是同一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前三季度的研發投入為1105億,突破了1100億大關,超過總營收的1/4。2021年,華為全年的研發投入為1427億元,佔總營收的22.4%。對比一下我們就能看得出來,華為的研發投入佔比今年再度提高,到年底大概率再破記錄。
目前華為還處於一個形勢不怎麼樂觀的經營狀態,用任正非的話來說就是“要把寒氣傳遞給每一個人”。不久前,美再次加大限制力度,嚴禁華為設備流入美市場,可見其仍然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內憂外患之下,華為選擇加大研發投入的舉措,實屬難得。這也算是韜光養晦,要積蓄力量,在未來強勢回歸了。
華為要面臨的問題
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也從側面證明華為面臨的困境還沒有消失,必須要依靠不斷地投入和研發來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終端業務中最重要的智能手機業務,華為並沒有因為斷供而放棄。即便是只有4G,依然要硬着頭皮上,而最近推出的4G智能旗艦機型Mate 50 也是實現了大賣。可見華為的品牌影響力並沒有消失,這還得多謝華為堅持研發,在沒有5G芯片的前提下,找到了崑崙玻璃,衛星通訊這樣的新增長點。
運營商業務這一塊,華為不僅5G世界第一,6G的專利申請數量也是世界第一。能夠在通訊領域甩開友商,持續保持優勢,同樣離不開華為不斷的研發投入,一直保持着強大競爭力。
除以上外,華為在新能源汽車,雲數據等領域的布局,同樣需要不斷燒錢來支持研發。否則以這些高新科技領域的競爭強度,即便是華為,也可能很快被淘汰。再加上外來企業也在不斷加碼,這也迫使華為進一步內卷。
總而言之,華為業務鋪得廣,又是以技工貿為主,所以研發就是關鍵之關鍵,越是艱難的時候,越是不能削減研發投入。
從這裡我們也能發現,國內太缺乏像華為這樣堅定走技工貿路線的企業,大多數都是學習聯想那樣的貿工技路線。從短期來看,這兩種模式並沒有孰優孰劣之分,當從長期來看,貿工技路線帶來的隱患將非常致命。
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像華為這樣的企業,更多像任正非這樣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