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美國加速收緊對中概股的監管,中概股紛紛大跌。儘管8月26日,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PCAOB簽署了審計監管合作協議,未來中概股退市或尋求多元化上市仍是大勢所趨。
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20年12月,特朗普簽署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根據規定上市的外國公司須在每年發布年報之前,提交文件證明其不屬於也不受控於其聘請審計師事務所所在管轄區域內的政府組織。此外,年報必須披露以下信息:
最快2022財年年報公布後、最慢2023財年年報公布後,無法滿足條件的中概股將被迫退市。若《加速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通過,交易禁令或被提前至2022年財年年報公布後。因此,很多中概股開始探索美國以外的上市選擇。
中概股預摘牌名單:
一、中概股赴美上市的三個階段。
階段①:1990-1999年。國企私有化改制,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結構單一、多為大型國企及傳統企業。藉由香港或紐約上市,推行企業治理標準並組建管理基礎架構,企業職能也因此得以完善。
階段②:2000-2011年。高速發展的互聯網企業開始赴美上市,當時的美國市場對科技公司估值較高,也非常認可。新浪、網易、搜狐、中國聯通等以普通股或ADR的形式上市。
階段③:2021-2021年。2012年底,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發行股票和上市申報文案及審核程序的監管指引》,廢除了中國企業境外上市的諸多條件,鼓勵大量中小企業赴境外上市。近500家平均市值不足 50億元的企業先後實現海外融資。
2021年之後,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驟減,美國對中概股上市全面收緊。2022年3月以來,先後有約150家中概股企業被列入“預摘牌名單”,市場對於監管收緊加速的預期逐漸強化。
二、中概股的未來走向。
退市風險下中概股無外乎面臨三種結果:
①無需退市,
②在其他地區上市,
③私有化等方式退市。
其中路徑二的關注度較高,但這涉及對這些企業的重新估值,還要考慮這些企業對當地市場流動性的影響。
三、中概率市值分布情況。
從市值分布來看,中概股呈現“啞鈴型”分布,且中概股市值不均勻程度顯著大於港股。既有很多流通市值在20億人民幣以下的微型股,也存在較多流通市值1000億以上的超大型股;港股同樣呈現“啞鈴型”分布,但其不均勻程度低於中概股;A 股流通市值則呈現“N”型分布,公司數量峰值集中在20-100億的小盤股和中盤股。
很多20億以下的中概股原來也是50億甚至100億的中小型股,一直跌成了微型股,比如新東方。另一方面,也說明A股對“垃圾公司”的包容度更高。港股市值排名在80%分位數以下的公司累計市值佔比在6%左右,A股在26%左右,而中概股僅為3%。
問題①:這些股票若要在香港、A股上市,必然涉及重新估值的問題。若按美股當前的標準,給的估值很低,則勢必拉低市場對現存“垃圾公司”們的估值。
問題②:中概股裡面還是有很多優質企業的,給這些公司低估或合理的估值,則必然吸走市場本就稀缺的流動性。特別是港股,在美聯儲加息且要保港幣匯率的情況下,流動性十分有限。
四、未來股市可能遭受的影響。
影響①:被動減持造成港股股價下跌。中概股退市,部分外國投資者不能或不願持有A股或港股,將不得不被動減持。他們也許認可阿里、B站是好公司,但不願持有海外的股票,只好賣出。與之相關的ETF、機構也會進行減持,造成中概股港股股價承壓。
影響②:短期流動性枯竭。若一大批中概股集中回歸,勢必大大佔據A股、港股的流動性,產生吸血效應。2022年港交所主板的日均交易額僅為1284億港元,當回歸的中概股分流走了一部分資金,魚多了一大筐,水就更少了。
影響③:整體指數下跌。影響①+影響②,必然導致整體指數的下跌,同時帶動其他股票的股價下降。但這是一個好機會,優質企業本身經營基本面不變,現在因外部原因出現了一個更好的價格,是值得高興的事。
從過往經驗來看,從阿里、網易、京東、百度赴港二次上市前後港交所換手率上看,中概股回歸對交易流動性可能存在短期衝擊,但隨後市場仍會快速回暖,且人氣越來越高。
影響④:回購潮。已經在美國、香港、內地上市的企業,若現金充裕則會進行回購。若未來回購註銷,則相當於對股東進行變相分紅。當然只有有實力的企業才會這麼做,圈錢公司是不可能回購的。
綜上,若未來中概率集體退市或集體回歸,可能對市場流動性造成衝擊。短期來看,市場會有下跌壓力,但從長期看這是一個以合理價位買入優質企業股權的好機會。
祝大家生活愉快。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公眾號99Deg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