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賬面上並不差錢,為何要不斷引來外資?
文 | 商業大咖社研究員 商小樹
2022年年中收官之際,波濤洶湧的金融圈,又現驚天大瓜!
“行長辭任”“股價大跌”“啟用新章”“報案”……短短几天內,圍繞南京銀行的輿論風波不斷發酵,令背後的投資者和儲戶猝不及防。
資本市場總是無風不起浪,6月30日開盤後,南京銀行A股股價快速下行,一度觸及跌停,截至當日收盤下跌6.46%。
(數據來源於東方財富網)
而在7月1日晚間,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近日網傳相關信息為惡意造謠,已向公安機關報案,與之一同傳出來的,還有一則“西部證券某涉事分析師被開除”的消息。
(數據來源於上市公司公告)
一場圍繞國內城商行翹楚及背後關聯勢力的“暗戰”正在爆發,而“吹哨人”卻在上陣不久就匆匆遭遇開除,這不禁更加讓吃瓜群眾浮想聯翩。
南京銀行到底發生了什麼?
經過商業大咖社的梳理後發現,在過去幾年,這位拼着“好學生”外衣的城商行巨頭並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穩健而踏實,而是一直被有關部門處罰,可謂是麻煩不斷?
1
對於“穩”字當頭的銀行系統而言,一場突如其來的人事“地震”,通常意味着要有大事發生。
根據南京銀行的公告,林靜然於6月29日向公司董事會提交辭職報告,要求辭去公司董事、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發展戰略委員會委員、行長、財務負責人以及公司授權代表職務。其辭任自當日起生效。
(數據來源於上市公司公告)
公告同時顯示,林靜然的辭任原因是“因工作需要、另有任用”。
很快,就有媒體曝出辭職後的南京銀行原行長林靜然“現身”南京東南國資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東南集團)領導一欄,而他履新後的身份,是東南集團副董事長、黨委委員。
(數據來源於東方集團官方網站)
對於林靜然的下家東南集團,很多人可能並不熟悉。
官網資料顯示,東南集團是南京市委市政府為加快河西新城、 南部新城、仙林大學城、麒麟科創園等江南功能區發展設立的市屬國有獨資公司,註冊資本50億元,截至2021年底,集團總資產近1900億元、凈資產約620億元。①
很顯然,無論是從資產規模、業務範圍,還是發展前景,行業影響力來看,偏安一隅的東南集團,都無法與南京銀行相比。
事實上,考慮到銀行業的特殊人事組織架構,高管人員在銀行體系內流動十分常見,即便是國有大行行長,也有很多“輪轉”式任職現象。
比如去年2月5日,中國銀行原行長王江就因為工作調動,辭去該行副董事長、執行董事、董事會戰略發展委員會委員及行長職務,轉而擔任建設銀行行長。
然而,像南京銀行原董事長林靜然這樣直接跳出原金融系統,“自降身段”成為二把手,為一家地方性國企輸送人才的案例,並不多見。
公開資料顯示,林靜然出生於1974年,先後在中國銀行、民生銀行和南京銀行的分理處、分行、支行工作。2020年5月,江蘇銀保監局核准了林靜然南京銀行行長任職資格。
(截圖自南京銀行財報)
也就是說,林靜然任職南京銀行行長才兩年左右的時間,對於一位仕途剛剛走上頂點的七零後”年輕幹部來說,實在令人詫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高管大換血之外,南京銀行當天還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原印章作廢核銷,啟用新章。
公告顯示稱,因“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印章使用年限較長、磨損嚴重,為便於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決定更換印章。新印章名稱不變,已備案登記。
不過,後期有媒體查證南京銀行的官網查看發現,目前已無法找到該公告,疑似被撤下。
(截圖來源於南京銀行官方網站)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而此次南京銀行“闢謠”或與近期一份網傳微信群聊記錄有關。聊天記錄顯示:
6月30日,一位備註為傅鳴非@西部通信首席(求支持)的群成員在某群聊中表示,“南京銀行據說窟窿很大”“有存款的,建議儘快轉”,並轉載了一條“近期東方資產總裁鄧智毅掛職南京副市長,協助負責處置金融風險等”的微博信息,以及南京銀行當日的股價表現截圖,引起群內成員熱議。
此後,該聊天記錄被大量轉發,並在網絡上迅速發酵。而就在7月1日,南京銀行官網發布一則公告稱,因“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印章使用年限較長、磨損嚴重,為便於各項工作順利開展,該行決定更換印章。新印章名稱不變,並已在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完成備案登記,原印章於同日作廢銷毀。
行長為什麼走?股價為什麼崩?網傳信息是不是真的?一個又一個疑問紛至沓來,外界的疑惑至今仍未被完全解開。
短短72個小時,南京銀行把自己套入了一場信任危機……
2
在林靜然辭任及“印章門”事件傳出以後,南京銀行的股價一度觸及跌停。
當日,南京銀行A股的換手率和交易量急劇放大,成交額達到了驚人的37.34億,超過前一日的7倍,顯示有大量資金“聞風”出逃。
除利空消息引起短期的情緒宣洩之外,南京銀行是否在財務指標上“暴雷”,也成為了人們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據2021年年報顯示,南京銀行實現營業收入409.25億元,同比增長18.7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8.57億元,同比增長21.04%。基本每股收益1.54元;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送現金股利4.754元(含稅),共計派發現金股利47.573億元,占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的30%。②
同日發布的2022年一季報顯示,南京銀行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22.77億元,同比增幅20.3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0.15億元,同比增幅22.33%。
然而,兩份光鮮亮麗的財報,並沒有能夠打消投資者對南京銀行的質疑。究其原因,似乎是與同業上市公司對比來看,南京銀行的表現似乎“好”的不太真實。
根據2021年財報數據,南京銀行去年的不良貸款率0.91%,近5年一直維持在1%以下,這幾乎大大超出了A股城商行的平均水平,全部42家上市銀行中,只有常熟銀行、郵儲銀行、寧波銀行和杭州銀行的不良率低於南京銀行。③
與此同時,有市場傳聞指出,以南京銀行現有的貸款投放結構和對應板塊的風險敞口,低至0.91%的不良貸款率實在太過異常。“南京銀行對公40%左右的貸款都是地產信貸,50%以上的貸款是產業基金政府項目的信貸”。
不過,商業大咖社查詢財報及參考媒體報道時發現,相關市場傳聞未見數據支持,但南京銀行的經營數據比同業大幅“提優”確是實打實的。截至2021年年末,該行投向房地產的對公貸款餘額為374.15億元,較上一年末增加107.41億元,佔比有所提升,不良率從0.004%提升至0.08% 。同期江蘇銀行地產行業不良率約為1.47%;個人按揭貸款餘額819.83億元,不良率0.38%。④
值得注意的是,在業內,上市銀行為達成考評目標通過運用各種“財技”掩蓋壞賬問題,粉飾財務報告的情形並不少見,例如在2018年1月,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就曾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換取相關企業出資承擔該行不良貸款遭遇四川銀監局處罰,而在當年,浦發銀行公布的不良貸款率最終仍然高達1.92%。⑤
對比之下,股民似乎更加令人有理由懷疑,一個外貌光鮮卻違背商業發展規律的南京銀行,內部是否掩藏着什麼?
3
強勁的賺錢能力和優質的信貸資產質量,是圍繞在南京銀行這位“好學生”身上的標籤,但這似乎又與其不斷崩塌的口碑形成鮮明的反差。
根據銀保監官網信息,2017年至今,南京銀行及分行共受到41次行政處罰,其中貸款及同業資金管控問題佔5成,明確寫明資金違規流向房產、地產、證券等限制性領域的處罰次數達12次。
(截圖來自於公眾號“紅星資本局”)
一方面,是監管層以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為主要抓手,對片面追求業務擴張而內控失效的南京銀行不斷敲打問責,而另一方面,南京銀行又因為“南銀理財”“誠易貸”“鑫夢享”等多款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的產品,遭到用戶的口誅筆伐。
(截圖來自於黑貓投訴官網)
截至2022年7月3日,在黑貓投訴平台搜索“鑫夢享”關鍵詞可以看到,共有440條結果,其中多數指向其涉嫌亂收費、高利率、虛假宣傳等問題;有用戶在平台上表示“本人在平台貸款8500元,合同明確寫明年利率7.5%,分12期,每期還款卻要803.76元,達到36%年利率,與合同明確不符,高利貸行為,要求退還利息。”
(截圖來自於黑貓投訴官網)
與此同時,企查查數據顯示,南京銀行作為原告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裁判文書8342篇,信用卡糾紛案件111篇,借款合同糾紛60篇。⑥
這似乎也從另一方面表明,因為在個貸產品投放上存在一系列明顯的不規範行為,且遲遲無法得到妥善解決,南京銀行只能選擇與消費者對簿公堂,換來的代價是公司的信譽風險也在逐漸上升。
4
立足南京,深耕江蘇,汲取着區域經濟“量大質優”的紅利,南京銀行卻把自家產業變成了外資股東的“後花園”。
公開資料顯示,南京銀行成立於1996年2月8日,先後於2001年、2005年引入國際金融公司和法國巴黎銀行入股。而在近日,南京銀行發布公告顯示,該行第一大股東法國巴黎銀行及法國巴黎銀行(QFII) 合計持有股份比例從14.04%增加至16.37%,增持比例2.33%,超過1%。
5月16日,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於近日收到江蘇銀保監局下發的《中國銀保監會江蘇監管局關於南京銀行股權變更及有關股東資格的批複》(蘇銀保監復〔2022〕179 號),同意法國巴黎銀行的股東資格。
(數據來源於上市公司公告)
(數據來源於上市公司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巴黎銀行對於南京銀行的股權覬覦已久。
2012年起,法國巴黎銀行陸續通過QFII增持南京銀行股份。2021年8月20日至2021年9月6日期間,法國巴黎銀行(QFII)以自有資金,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增持南京銀行9445萬股,增持比例為0.91%。
作為法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巴黎銀行雖然實力和規模十分雄厚,但對於國人的印象來說似乎卻並不“友好”。
而在近年來的發展動向來看,巴黎銀行素來以“野蠻人”形象示人,在參股上市公司、併購同業股權,尋求資本增值等方面攻勢凌厲,動作熟練,令業內外競爭對手望而生畏。
2009年,法國巴黎銀行就曾將富通銀行75%的股權納入麾下,這場引人注目的金融併購大案中,大股東中國平安與數千名中小股東聯手進行抵制,在抗爭半年之後,最終,中國平安以計提富通資產減值的代價鎩羽而歸。
而在今年3月4日,法國巴黎銀行在與南京銀行的聯袂之下再次扮演了對國內資產“趁火打劫”的角色——公告顯示,法國巴黎銀行和蘇寧易購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就轉讓蘇寧消費金融39%股權達成協議。其中,南京銀行支付3.4億元,受讓蘇寧易購持有的蘇寧消費金融36%股權;法國巴黎銀行支付2838萬元,受讓蘇寧消費金融3%股權。⑦
要知道,消費貸在南京銀行個貸中佔據“半壁江山”,是公司個貸增長的核心驅動力。通過收購蘇寧消金控股權拿到一張牌照之後,作為收購主體的南京銀行勢必能夠顯著拓寬展業空間,增加營收和利潤。
而在此背景下,作為南京銀行第一大股東的法國巴黎集團既不用去花費較多代價完成收購事宜(近耗費2838萬元),同時,又以較小的槓桿,撬動了源源不斷的長期股權投資收益,它無疑才是這次資本運作中最大的獲益者。
人們不禁要問,作為國內老牌優質的城商行代表,正在全國化擴張布局路線上的南京銀行賬面上並不差錢,為何要在發展的過程中與外資股東“眉來眼去”?
拿個貸消費者、瀕危破產本土企業的血汗錢,去反哺著名的跨國資本掮客,法國巴黎銀行這樣的行為是否又符合商業道德?
我們不得而知。
對於依靠中國經濟紅利而發展壯大的金融機構來說,信任就猶如一堵牆,建立的時候需要一磚一瓦,嚴絲合縫的建立,但推翻和崩塌,可能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近年來,銀行業各類輿論和案件引起的信任危機,有銀行業人士認為,需要從系統層面重建銀行業的信用,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損失。
但是,驚魂未定的南京銀行,何時才能風平浪靜呢?
註:
①2022.7.2,第一財經,《南京銀行為何報案?西部證券已與“不實言論”分析師解除勞動合同》
②2022.4.19,財聯社,《南京銀行2021年年報出爐:資產負債規模兩位數增長,保持高質量穩健發展,爭當上市銀行“績優生”》
③2022.5.1,新浪財經,《42家A股上市銀行哪家強?一季報全掃描來了》
④2022.7.2,新浪財經,《南京銀行為何報案?西部證券已與“不實言論”分析師解除勞動合同》
⑤2018.1.19,紅星新聞,《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違規授信775億被罰4.62億 原行長被開除》
⑥2022.3.11,金融虎網,《南京銀行消費貸餘額超1000億,借款類裁判文書超8000篇》
⑦2022.5.19,時代周報,《法國巴黎銀行增持,持股南京銀行已超15%,承諾5年內不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