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丁萍
頭圖 | ai生圖
近期,美債收益率再次飆升,3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5%,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4.6%。這波飆升背後,可謂“內外夾擊”。
首先,是信用評級的“警鐘”。5月15日,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moody's)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理由是聯邦債務規模和利息支付比例持續攀升,財政狀況令人憂心;
接着是5月22日,由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以微弱優勢通過了被稱為“美麗大法案”的財政議案。名字雖然動聽,但代價不菲——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測算,這項法案預計將在未來十年新增約4萬億美元聯邦債務,無疑讓市場對美國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再度升級。
更意想不到的“助攻”來自海外——高盛最新報告指出,日本長期國債收益率的“崩盤式”上漲,成為推高美債收益率的“幕後黑手”之一。
問題來了,日債為何會“崩盤”?又是如何“拖累”美債的?
日債為何會爆發危機?
除了美債收益率一路走高,日債收益率也在飆升,如日本40年期國債收益率最高至3.7%,創下歷史新高。
大家都知道,國債價格和收益率是呈反向關係的,現在日債收益率大漲,意味着日債價格下跌,背後反映的是供給過剩,沒多少資金願意繼續購買日債,甚至可能出現拋售行為。
5月20日,日本新發20年期日本國債拍賣結果慘淡,投標倍數僅為2.5倍,是自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投標倍數越高,說明市場對該期國債需求旺盛,投資者願意積極認購,反之就是需求萎靡;更糟糕的是,尾差(即平均價格與最低接受價格之間的差距)飆升至1.14,為1987年以來最高水平。尾差大說明市場對國債價格的認同存在很大分歧,需求明顯低迷。
起因何在?
5月19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公開表示,日本財政狀況“比希臘還糟糕”。數據顯示,日本債務/gdp比率已超250%,遠高於希臘債務危機時的180%。
外圍進一步催化了市場情緒——市場擔憂在這場關稅談判中日元可能面臨被動升值,也就是日元有可能會繼續加息。
顯然,日債危機是在最近一周“表面爆發”的,但其風險積累早在2024年就已逐步顯現。
自2024年8月以來,作為日債最大買家(日本央行目前持有日本國債市場52%的份額,是日本國債最大的買家)的日本央行一直在逐步減少日本國債購買額,並計划到2026年1月至3月將購買額降至每月3萬億日元左右。
日本央行之所以開始縮減日債,根本原因在於其多年超寬鬆政策所帶來的副作用逐步顯現——核心通脹率已超過3%,明顯高於日本央行設定的2%目標,這一通脹壓力促使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發生轉變。2024年3月,日本央行正式宣布結束長達八年的負利率政策,將政策利率上調至0%至0.1%區間;2024年7月和2025年1月,日本央行再次加息,最終將政策利率上調至0.5%。
在日債市場上,除了日本央行之外,保險公司和養老金等本土大型機構一直是最重要的買方力量,尤其在超長期國債(如30年、40年期)領域。但隨着利率持續上升,這些機構的購債意願明顯減弱,市場甚至出現了被稱為“買方罷工”的現象。
2025年,雖然有金融監管政策鼓勵保險公司增持超長期國債,以滿足久期匹配和資本監管要求,但實際效果有限。多數險資和養老金在完成基本配置後,因擔憂進一步虧損,選擇觀望或調整久期策略,買債熱情明顯退潮。這種局面就導致日本長期和超長期國債的需求下降,市場供需失衡加劇,日債收益率大幅上行。
日債崩盤如何影響美債?
一方面,日本是全球第二大債市,又是美債最大的海外持有國——截至2025年3月,日本持有美國國債的規模為1.1308萬億美元。日本國債市場若出現危機,日本政府和金融機構(如銀行、壽險、養老基金)可能會被迫大規模買入本國國債。為了籌集資金,這些機構很可能會拋售手中的美債等海外資產,直接對美債市場造成拋壓,推高美債收益率;
另一方面,日債收益率的飆升,推動了全球長期國債的“期限溢價”,即投資者要求更高回報以補償風險。假如你是一個全球投資者,看到日本國債市場大幅下跌,你可能會擔心其他國家的長期國債也有類似風險,於是你買長期債券的時候就會要求更高的回報,這樣一來,美國等其他國家的長期國債收益率也會被“帶高”。
除此之外,日本一直因超低利率成為全球套息交易的“資金來源地”——投資者借入低息日元,投向美國等高收益市場以賺取利差。一旦日本利率迅速上升,這種套利空間將大幅收窄甚至消失,部分投資者可能選擇撤回資金,迴流日本本土,這就導致美歐市場的流動性趨緊,資金面壓力加大。
可以說,日債危機不僅僅是日本的風險,也是全球債市,尤其是美債市場的“外部擾動因子”。
那麼,日債危機能否得到解除呢?
短期來看,日債市場可能會有反彈。例如,日本政府可能會“指導”國有機構(如日本郵政、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等)大規模買入本國國債,來平抑市場動蕩。
理論上,國債具備避險屬性,在降息預期增強時更具吸引力。但當前日本基準利率僅為0.5%,降息空間有限,即貨幣政策支持能力受限。
從長期視角看,若日本經濟持續增長,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債務可持續性增強,市場對國債違約的擔憂可能會減輕,投資者也更願意持有國債。但現實中,日本正面臨財政惡化和通脹壓力的雙重挑戰,日債“徹底反轉”前景依舊不明朗。
對於通過qdii基金或相關理財產品(境內賬戶+人民幣)布局美債的投資者而言,這種日債引發的“外部拖累”值得高度謹慎。
投資美債的幾個“雷區”
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投資美債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境外券商或銀行直接購買美債(境外賬戶+美元)。例如,北京銀行的美元日日開賬戶,年化利率超過4%。但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時,會產生大約0.5%的兌換成本。如果你還要將美元兌換為人民幣時,又會有另外0.5%的兌換費用。也就是說,換匯成本大約為1%,這部分成本幾乎是固定的。
實際上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匯率波動的風險。最佳做法是,在人民幣升值(如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低於7.2)時兌現美元,在人民幣貶值(如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高於7.35)時兌換人民幣。如果我們在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7.4時兌換美元,而現在匯率已降至7.17(截至5月26日),那麼就會面臨約3%的匯率損失。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換匯成本,最後美債的利差就會被完全“抹平”,甚至可能會出現虧損。
如何看待接下來的人民幣匯率走勢?
市場總有一種聲音認為我們會通過貶值來緩解出口壓力,但實際上匯率貶值並不總能刺激出口,升值也不一定會影響出口,因為中國是“雙向依賴”的貿易模式——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之一,也是重要的進口國。換句話說,人民幣升值雖然可能讓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看起來更貴,但也意味着進口原材料和能源的成本下降,反而能夠壓縮出口商品的生產成本。
在此前妙投的專欄《人民幣壓不住了?》中也提到,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短期內大概率將在7.1至7.3區間內震蕩,除非出現突發性的外部衝擊事件——例如大規模貿易摩擦(如徵收高額關稅)或地緣政治局勢急劇惡化——人民幣才有可能出現一定幅度的貶值。但即便如此,在政策工具與管理框架存在的前提下,人民幣匯率突破7.5的可能性依然較小。
第二種方式是通過qdii基金或相關理財產品(境內賬戶+人民幣)投資美債,這種方式不涉及外匯兌換,因此無需擔心匯率波動的風險,也沒有匯兌成本。但近期美債市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我們的美債基金自然也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短期來看,長期美債的風險依然較大。無論是穆迪下調美國信用評級、6月到期的6萬億美債,還是日債崩盤對市場的“拖累”,都使得美債的風險不容忽視。接下來,我們需要重點關注10年期和30年期美債的拍賣情況(通常每月各進行一次),以此判斷市場對長期美債的實際需求。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照,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作者粉絲群招募——
各位讀者如果對本篇文章有疑問,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與作者一對一溝通。
此外,作者擅長周期股的研究,覆蓋的領域包括豬肉股、造船、航運、有色和互聯網電商等,側重產業分析和估值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與作者進行深度交流。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得更多上市公司、熱門賽道的詳細分析文章,幫你看懂公司、看懂行業,做投資投得明明白白。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98235.html?f=qie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