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林
宋朝是一個出良母的時代,正如岳飛之母、歐陽修之母。今天我們講的是北宋宰相陳堯叟三兄弟的母親馮氏。馮氏有三個兒子: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其中,陳堯叟、陳堯咨兄弟狀元及第,陳堯佐進士及第,最終三個兒子仕途皆達青雲之巔,權傾朝野,桃李滿天下。然而,這些成就離不開其母馮氏的諄諄教誨。母憑子貴,馮氏後來被封為燕國夫人。

陳氏三兄弟中有兩個狀元,一個進士,這在當時震驚蜀中。後來三兄弟中兩個成為宰相,一個官至太尉,這在中國歷史上也屈指可數。陳氏一門到“三陳”時,已走到了巔峰。
陳氏祖上雖然也有當官的,但所任官職品級皆不高。真正地位顯赫的當屬陳氏三兄弟。宋朝皇帝礙於“三陳”的威望,追封其祖先,以襯托陳氏一門的地位。
“三陳”的父親叫陳省華,家道中落後,只擔任了縣令、主簿、縣丞這樣的小吏。陳省華長年在外做官,培養兒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妻子馮氏身上。陳氏三兄弟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在今南充市南部縣大橋鎮,如今在大橋鎮附近,還能一睹陳氏三兄弟當年生活、讀書留下的遺迹,如漱玉岩、金魚橋、陳翔墓、瑞筍灣、思鄉井、道子坪、慈光院等。漱玉岩的石頭上還能看到“三陳”當年留下的刻字和詩詞。
陳省華將父親陳昭文葬於瑞筍灣祖墳林,三年守孝期滿,又在祖墳林對面一里處逍遙山腳下的書岩灣中開一石室,石室取自天然石洞,陳省華略加開鑿、平整,形成一月牙狀石洞。洞寬九丈、高丈余,深二丈,洞中有泉,洞側有瀑布數道,洞前小溪流淌。陳省華的妻子馮氏喜歡這個石洞,見岩上瀑布如簾,落珠流玉,稱此洞為漱玉岩。
陳省華在洞前廣植修竹,在小溪上架石橋一座,橋上刻龍,故稱龍橋。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美不勝收。一切就緒,陳省華留家人仍住舊石室,為祖守墳,妻兒遷至漱玉洞中居住。馮氏一心教育孩兒,陳氏三兄弟在洞中懸樑刺股,飽受饑寒,十年苦讀,終於不辱父命,最終金榜題名。
良母必然是嚴厲的,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和心得。漱玉岩的刻字上,還能清晰看到陳家家法十六條、家法十六戒。每當飯前,馮氏都會要求兒子背誦家規,讓他們時刻銘記於心。
馮氏於飯前督子誦規,非徒以規束行,實乃深諳育兒之道,德才之間,德為先樞,故於見識、才能之塑前,更重人品之修。有一次,陳氏三兄弟偷了鄰居家的五個雞蛋,在竹林里挖坑煮蛋,被馮氏發現,她竟一天不給三個兒子吃飯,並且親自帶上三個兒子去向鄰居道歉,得到鄰居原諒,才讓三個兒子回家。事後,馮氏又以幾倍數量的雞蛋賠給鄰居。馮氏讓三個兒子跪在石室里罰抄《孟子》。怒不可遏的馮氏,用藤條狠狠抽打了三個兒子。從那以後,三兄弟再不敢做那樣的事,更加發奮讀書。
宋史記載,陳堯佐少聰慧好學,生性善良節儉,見動物便戒左右勿殺。為官數十年,皆以百姓利益為重,在朝中獨善其身。在黨爭最激烈的北宋,他恪守本分,被仁宗天子所器重。陳堯佐官拜宰相、太子太師致仕。陳堯叟官拜宰相、樞密使。小弟陳堯咨知開封府、封節度使,死後追贈太尉。三兄弟皆以清廉著稱。
華夏素有“教不嚴,師之惰”之訓,巴蜀之地亦流傳“嚴教方能育賢良”之俗。正是在母親馮氏這般嚴苛而深沉的教誨之下,大兒子陳堯叟、小兒子陳堯咨一舉奪魁,高中狀元,二兒子陳堯佐亦進士及第,此後出將入相,榮耀一時。馮夫人一手持戒尺,一手秉香燭,夜夜相伴兒側,一邊嚴加督促課業,一邊焚香祈願。《二十四孝圖》中所載“馮母燒夜香”,描繪的正是馮氏這般虔誠陪讀的動人故事。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方誌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