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廣州成功舉辦。活動現場,吉林省委副書記吳海英要求把吉粵農業合作探索中“四個共享”(共享市場體系、共享生產車間、共享儲存雲倉、共享科研平台)做實做大做強。“四個共享”藉助農交會這一“跳板”開啟新高度。首先試水的吉林人參與廣東化橘紅,以產業“聯姻”,帶動縣域“聯姻”、企業“聯姻”。
在此背景下,2025年2月21日,一場跨越3000公里的“雲端相親”又拉開帷幕。吉粵兩省一百餘位企業家、科研機構和海外渠道商同頻共振,以技術賦能、市場聯動為主線,以實現省際資源融合發展、努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開啟了接觸面廣、效率高、成本低的“雲上姻緣”。採購商代表廣州五粒星、出口商代表中荔集團、電商代表春豐天集、餐飲企業代表粵港澳餐飲供應鏈產業聯盟、研發團隊代表廣東省農科院等諸多單位在線上與吉林聖一開展合作對接。線上互拋“紅繡球”的粵吉夥伴,感嘆“今年粵吉的春天來得格外早!”
“雲上相親”後,吉林聖一農業總經理白麗娟於3月13日,按雲上之約,飛赴廣州,與“雲親”會面,變“雲上之約”為粵吉“四個共享”合作之實。現將廣州之行日記刊發——
第六天,有媒體+,冰麥在灣區拔穗結麥
2025年3月21日 晴
在品牌產業園,最讓我欣喜佩服的是在這個創新的花園中,不僅僅是報紙“一枝獨秀”,而是廣東媒體的“春色滿園”。
在與當地報紙張璐的交流中,張璐如數家珍,給我們介紹了“北有查干湖冬捕,南有金鯧魚海捕”“喊全球吃廣東荔枝”“軍埔電商村”“菠蘿的海的全國田頭第一直播”“預製菜飛向世界”等媒體精彩的創意和報道,還特別介紹了三農短劇“化橘紅,天下第一紅”。張璐說,品牌產業園乾的是串珠成鏈的工作,通過產業園把全省、全國的媒體邀請過來,為廣東“12221”市場體系建設發聲,為廣東農產品賦能。
我們聖一是否也能拍一部《聖一冰麥,天下第一麥》呢?“怎麼不可以,去找廣東廣播電視台!”張建成副處長馬上撥通電話,替我聯繫到廣東廣播電視台楊琨總監。
“歡迎,歡迎!”楊琨說。隔着電話,我立刻感受到了楊琨監的熱情。廣東的媒體真有情懷、真有擔當,廣東媒體人真好!
吉林聖一農業團隊在廣東廣播電視台交流研討
如約,建成副處長領着我和團隊,踏入了具有行業標杆意義的傳媒殿堂——廣東廣播電視台。
廣東人最厲害的是您需要什麼,就給您什麼。迎接我的是在大灣區“擁粉”百萬的美食節目監製兼主持人陳琳,陳琳跟我一樣率真,開門見山:“白姐姐,冰麥走進大灣區,您找我們廣東廣播電視台,找我就對了!”
陳琳首先領着我參觀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經濟台的節目播出區和融媒直播室。作為國內首家經濟廣播頻道,廣東廣播電視台的珠江經濟台如今已發展成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電台,其信號覆蓋粵、桂、黔、港、澳等地,受眾超過一億人口。同時,珠江經濟台構建了龐大的廣播電視新媒體融媒傳播矩陣,年度活躍用戶量過億。最讓人眼前一亮的,當屬他們的融媒直播室。這裡配備的全景可視化演播系統,能夠讓觀眾透過鏡頭,直擊我們聖一冰麥的全生命周期。
珠江經濟台可視化融媒直播室
“白姐姐,楊琨、少霞把您的來意告訴我了。找我就對了,我的節目就是講美食的。如果您有‘種棉織布’的朋友,我替您找我們講‘穿好穿美’的同事。”陳琳“大珠小珠落玉盤”細細介紹情況,銀鈴的聲音敲撥着我的心弦。
“白總,我們支持聖一冰麥,開啟‘雲溯源’直播之旅。”楊琨則以專業的語言,給我介紹“可視化內容+矩陣式宣傳+即時電商”的市場營銷品牌建設模式。這簡直就是為聖一冰麥量身定製的方案。
用小冰麥製作的中式面點
邊看邊聊,我們進了會客室,我趕忙向廣東廣播電視台的夥伴們遞上精心準備的見面禮——用小冰麥製作的中式面點“荔枝酥”。大家滿懷好奇地將表面布滿細密“鱗紋”的荔枝酥捧在手心,先是輕嗅,那股自帶的輕盈面香便撲鼻而來;再輕輕咬上一口,內里荔枝果肉的香甜瞬間在口中散開,贏得眾人連連稱讚。林少霞總監將荔枝酥托在掌心,笑着說道:“這紋路,像極了新鮮荔枝。還有一個多月便是5月20日,當天將舉辦‘就用荔枝表達愛’主題活動,我們是其中重要的策劃者。您這冰麥荔枝酥,倒像是提前為嶺南風物打了個樣!”
交流間,一陣獨特的化橘紅香氣悠悠飄來。珠江經濟台的小夥伴們貼心地為我們遞上了熱氣騰騰的化橘紅茶。輕抿一口,那獨有的香味瞬間沁人心脾。品着廣東廣播電視台打造的化橘紅茶,我心中特別感慨,品牌文化產業園多有意義呀,讓農民身邊有了文化人,有了高人!
楊琨介紹了品牌文化產業方面的合作與分工,廣東廣播電視台與兄弟媒體承辦2024年廣東省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故事。一場喜慶的豐收節,我們能成就什麼?熱熱鬧鬧之後,能留下什麼?“在茂名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伏青台長、世勛副台長帶着我們,策劃推出了《化橘紅,天下第一紅》,還與茂名市委、市政府聯合在高州灘底村打造大灣區‘短劇第一村’。如今《第一紅》、‘第一村’名揚天下。”在楊琨的介紹中,聽得出廣東媒體人的擔當,廣東媒體人的自豪。
干成事,關鍵在於找對人!“我來找你們,就是想再來一部《第一麥》!”我說。“我們一起干!”楊琨熱情地回應。山水不隔心往一處,我們品橘紅茶,吃冰麥餅,開始了吉粵的“台中對”。
談起冰麥,廣東廣播電視台的夥伴們創意無限:“快,叫電商團隊一起來,好好研究一下冰麥!”。這群正在為減重努力的帥哥美女們,一邊說著不能多吃,要保持體型,一邊將冰麥產品逐一品嘗。我告訴大家:“咱這是粗糧,放心敞開吃!”
林少霞總監給我梳理了廣東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和豐富多元的餐飲資源。陳琳主播向我介紹廣東廣播電視台美食品牌的經典案例:年魚經濟中的白蕉鱸魚出圈出彩,連州菜心出山進灣區,一個個經典故事都叫人嘆為觀止。
當場,我們碰撞出了“冰麥創新麵食大賽”的奇妙構想。“依託咱們珠江經濟台的廚王資源和美食ip《灣區好味榜》,可以邀請專業美食大咖品鑒,也能組織餐飲專家開展一場‘由南至北’的冰麥文化溯源之旅,共同攜手舉辦創新麵食大賽……”一時間,滿室歡聲笑語,討論氛圍愈發熱烈。思維的同頻共振,總能激發出無限奇思妙想,恰似咬下冰麥荔枝酥時,品味到的黑土地那份獨有的堅韌與醇厚。
“謝謝廣東廣播電視台的兄弟姐妹們。”我說。“我們也得謝謝您呀,是您讓我們實現了‘媒體+’產業,實現媒體進入了冰麥這一獨特的垂類,實現了媒體系統變革的探索。我們得謝謝聖一。”楊琨說。
天呀!這就是廣東,這就是廣東媒體的格局。這一剎那,我再次想起我們麥朝副廳長叮囑我的,到廣東一定要到品牌產業園,那是市場品牌的“智慧寶庫”。我還想起吉林農業農村廳小姑娘王榮華科長說:“白姐,品牌產業園是創造神奇的園。”
想不到,冰麥的種子,還真能在一個不種不養的園區生根發芽拔穗結麥呢。我看到漫漫麥園,聞到了清甜麥香了!(白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