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發現,《哪吒2》片尾有個投資方,叫四川省政府?所以如果不是在成都,餃子可能還是那個一無所有的餃子!
2019年,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億票房刷新國產動畫紀錄。這部影片的成功,不僅源於導演餃子的才華,更與成都這座“動漫之都”的產業生態密不可分。從政府政策扶持到工業化生產模式,從人才沉澱到市場需求爆發,成都的崛起為中國動畫與遊戲產業提供了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樣本。本文將從《哪吒》的案例切入,剖析成都如何構建產業競爭力,探討動畫與遊戲行業的未來趨勢,以及從業者的機遇與挑戰。
1. 政府主導的產業孵化
2006年,成都率先提出建設“國家網絡遊戲動漫產業基地”,成為全國最早布局遊戲動漫產業的城市之一。政府通過稅收優惠、產業園扶持、版權保護等政策,吸引了騰訊、育碧等國內外頭部企業落戶。據《成都市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成都動漫遊戲企業已超600家,年產值突破千億元。
《哪吒》的成功正是這一戰略的縮影:影片結尾字幕中,“成都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赫然在列。這種“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的模式,為中小型工作室提供了生存土壤,也讓成都逐漸形成從IP孵化到衍生品開發的完整產業鏈。
2. 工業化生產打破“作坊式”桎梏
傳統國產動畫常被詬病為“小作坊式生產”,而《哪吒》的製作團隊卻集結了全國60餘家公司的4000餘名專業人員。成都可可豆動畫作為核心團隊,依託成都的產業集群優勢,將特效、渲染、配音等環節外包給本地專業公司。例如,影片中“山河社稷圖”的3D場景由成都墨境天合公司完成,其精細度達到每秒48幀渲染標準。這種工業化分工模式,既降低了製作成本,又提升了效率,使《哪吒》的技術水準與國際接軌。
3. 從“單點突破”到“生態閉環”
成都的產業優勢不僅限於製作環節。以《哪吒》IP為例,成都文旅集團聯合光線傳媒推出主題展覽、舞台劇、周邊衍生品等,形成“影視+文旅+消費”的跨界聯動。此外,成都國際動漫節、IGS博覽會等展會平台,進一步打通了創意、資本與市場的連接。這種生態閉環,讓成都從“動畫加工基地”升級為“原創內容策源地”。
4. 行業紅利:從“小眾文化”到“經濟支柱”**
據《2023中國動漫產業研究報告》,中國動漫市場規模已超3000億元,遊戲產業規模更是突破5000億元。動畫與遊戲行業的高增長性,使其成為“高薪領域”:成都資深動畫師平均月薪達2.5萬元,遊戲主策劃年薪普遍超過40萬元。
這種紅利源於兩大動力:一是技術迭代(如AI生成、虛擬引擎)降低了創作門檻;二是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他們對國風、二次元等內容的需求呈現“無限性”。例如,《原神》《黑神話:悟空》等作品的全球爆火,印證了“文化+技術”的爆發力。
5. 城市競合:成都的“人才迴流”優勢
上海、杭州等一線城市曾是動畫遊戲人才的聚集地,但高房價、快節奏讓許多從業者面臨“35歲危機”。相比之下,成都憑藉較低的生活成本、包容的城市文化,成為人才迴流的“終點站”。
一位從上海回到成都的遊戲開發者坦言:“在一線城市積累經驗後,成都的產業環境和生活質量更適合長期發展。”這種“前期北上廣深鍍金,後期成都沉澱”的模式,使成都形成了穩定的人才池。數據顯示,2022年成都動漫遊戲行業人才凈流入率達12%,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6. 未來挑戰:原創IP與全球化競爭
儘管成都已具備產業基礎,但仍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原創IP稀缺,多數企業仍以代工為主;二是全球化競爭加劇,歐美日韓巨頭加速布局中國市場。對此,成都若想保持優勢,需進一步強化內容創新與國際化合作。例如,成都艾爾平方團隊與Netflix合作推出《漢化日記》,便是本土IP“出海”的成功嘗試。
7. 複合型人才成為剛需
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正從“單一技能”轉向“跨界能力”。例如,動畫師需掌握AI輔助工具,遊戲策劃需兼具文學素養與數據思維。成都多家高校已開設“動畫+編程”“遊戲+心理學”等交叉學科,與企業聯合培養定製化人才。
8. 細分賽道的機會挖掘
隨着市場分化,小眾領域呈現爆發潛力:
虛擬偶像:成都誕生了“翎Ling”等超寫實數字人,其商業代言費已超千萬元;
功能性遊戲:成都胖布丁工作室開發的《落日山丘》,將抑鬱症治療融入遊戲敘事;
元宇宙應用:成都虛實科技公司打造的“數字文旅平台”,已接入三星堆虛擬博物館項目。
9. 個人發展的“長期主義”
行業的高淘汰率要求從業者建立可持續競爭力。導演餃子的經歷頗具啟示:蟄伏十年打磨《哪吒》,期間靠接外包項目維持生計。他的成功證明,在工業化體系中,堅持原創與匠人精神仍是立足之本。
成都的崛起,映射出中國動畫與遊戲產業的進化之路: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從代工生產到原創引領,從區域競爭到全球布局。對於從業者而言,這個行業既充滿“黃金機遇”,也要求“厚積薄發”。正如《哪吒》中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成都這座“未來之城”,每個懷揣夢想的人,都有機會在動畫與遊戲的星辰大海中,找到自己的“封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