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綜藝向來喜歡聚焦在年輕夫妻之間的故事,而《再見愛人2》卻少有的邀請了一對高齡夫妻——香港演員艾威和他的太太陳美玲。
圖片來源:《再見愛人2》綜藝截圖
兩人年過60,卻依然選擇分開生活。
問及兩人未辦理離婚手續的原因,是希望能在突發事件到來時,能站出來為對方料理後事。
有網友說,艾威過於強勢,lisa打麻將不對。
但不可否認的是,婚姻存續的十幾年來,當lisa重病時,艾威不離不棄的照顧,足以證明他們不可割捨的愛。
分開,或許是因為彼此對感情的不將就。
願意來到情感類節目,也側面說明了長者對愛情的態度:不因年齡而將自己的感情打折,反而隨人生閱歷的豐富,對感情有着更高品質、更純粹的需求。
01
高齡≠放棄愛情
再看《老友記》,發現一個很小的細節。
rachel的媽媽想要和丈夫離婚,希望得到女兒支持,因為女兒才剛剛從和未婚夫barry的婚禮上逃跑,在咖啡館找到了一份服務生的工作,過上了簡單輕鬆又無拘無束的生活。媽媽希望,經歷過這些的女兒能夠從心底里支持自己,去再一次追求愛情,而rachel卻無法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
當母親說出“你沒有嫁給你的巴瑞, 但我嫁了我的巴瑞”時,rachel才明白,自己都無法接受無愛的婚姻,為什麼要強迫母親去接受呢?
圖片來源:《老友記》截圖
青年時,愛情或許是荷爾蒙趨勢;
中年時,愛情被親情、時間包裹,顯得更為醇厚和濃烈;
老年時,愛情意味着更高質量的陪伴。
隨着年齡增長,夫妻之間的激情漸漸褪去,留下的更多是親情和承諾。外表的吸引力在下降,內在品質的重要性在凸顯,如果一個人對內在更為看重,則會隨時間的推移放大對方性格的缺點。
反之,如果一個人對激情、浪漫和外在比較看重,就可能不滿配偶的“木訥”“無趣”,甚至“嫌棄”對方,進而會讓對方懷疑自己的價值,甚至自我貶低。
與此同時,老化焦慮和死亡焦慮隨之而來。來自配偶的支持,是對抗老化焦慮和死亡焦慮的重要力量。因此,缺乏親密關係支持的個體,可能難以更好地應對與老化、死亡相關的負面想法。
這也就不難理解,艾威和lisa這對夫妻的矛盾所在了。lisa的病情是橫在夫妻之間的一大障礙,雙方都害怕對方提前離開。而對待疾病的態度讓彼此難以溝通,最終放大了矛盾。
愛情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或許是生活中的調劑,是奢侈品。
但對生活無憂的高齡人士來說,卻是必需品。老年人的愛情,甚至更加純粹簡單。
作為人類永恆的渴望,愛情並不會隨着年齡增長而有所減弱,它們只可能會換一種形式存在,比如親情和承諾。老年伴侶之間的愛情,往往因為歷盡人生坎坷而更為深沉、執着和純真。
02
不說≠不愛你
在《請回答1988》當中,有一幕非常催淚,這種場景我們中國的孩子也或多或少都經歷過。
德善在學校接到了寶拉的電話,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她一路大哭回家,姐弟三人站在門外,想象着父親是如何地悲痛欲絕。沒想到,進門後看到的是一群長輩在談笑,喝酒,絲毫沒有悲傷的氣氛。三姐弟非常不解,也非常不爽。
直到賓客離場,德善看到爸爸孤身一人蜷縮在門框邊。大伯回來了,幾位長輩抱在一起哭得像個孩子,她才明白:長輩們不是不悲傷,只是在忍,忍着悲痛,故作堅強。他們知道,要先扛起生活,才能有資格悲傷。
圖片來源:《請回答1988》截圖
有朋友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上大學時,她的學校在在離家12個小時火車的另一座城市,爸爸媽媽送她到宿舍後,就要回去了。這時爸爸手足無措地摸了一把她的臉說:“行了,爸媽走了,你好好照顧自己。”隨後扭頭抹眼淚,拉着媽媽走。
類似這樣的場面,想必很多在外讀書的人都經歷過。
其實,如果媽媽做錯了事,她也想和子女道歉,但是說出口的卻是“飯好了,出來吃吧”;
其實,如果爸爸只是想抱抱你,心目中排演了無數次的告別,等到那個時刻,他卻依然手足無措;
中國人對愛的表達向來含蓄而內斂,他們只是已經習慣把愛、歉意、感激、欣賞等藏在不易察覺的生活細節里。
03
與“囤積癖”和解
生活中,很多長輩都有“囤東西”的習慣。自己的奶奶也是。
15年前,爺爺奶奶高高興興地搬入新房,那是一套嶄新的大戶型兩居室。當所有人都在感慨新房真不錯的時候,我問奶奶,你對哪裡最滿意?她高興地說,“當然是我的地下小儲藏室呀。”原來,奶奶另外花了大幾萬,買了樓下30平米的小儲藏間。
奶奶帶我貓着腰去參觀,我震驚了:裡面放滿了堆積如山的鍋碗瓢盆、孫輩們小時候用不上的棉衣、小時候的自行車……
我說,“奶奶,這些東西都不要了吧,沒什麼用了。”
奶奶笑眯眯地說,“你不懂,我很喜歡。”
後來,每次去奶奶家,她總是能從陰涼的地下室,掏出各種你想到的、想不到的東西:酸爽的泡菜、爺爺做的藥酒、脆甜的凍柿子、老家送來的羊肉……市面上買得到的,買不到的,這個小小的地下儲藏室都能找到。它像是奶奶的神奇口袋,十五年來滿足了一家十幾口人的味蕾。
然而,真正讓我改變觀念的是這一年發生的事。疫情之下,長達數月的封控,奶奶的幾個子女,都無法探望老人。每次打電話過去,老人都說,“放心,有的是吃的。”
原來,奶奶還有個大冰櫃,裡面放滿了給子女提前備好的凍餃子、包子、幾十公斤的肉。老兩口足不出戶,就滿足了日常所需,完全不用子女操心。
這時我突然明白了,囤貨這件事,對年輕人來說似乎無法接受。但是對老人來說,它們不僅僅是特殊時期的寶庫,更承載了人間相濡以沫的痕迹,是物盡其用的證據,更是用來提醒自己已然”享福“的證物。而這種感情,幾乎存在於每個中國家庭當中。
這裡並不是呼籲大家一起囤東西,而是遇到和長輩不一樣的生活習慣時,多換位思考,比如快遞外賣都停了的時候,多想想家裡那個有着先見之明的長輩,不要武斷地評價別人的生活方式。
04
我們該做點什麼?
受疫情影響,過去的幾年裡,我們和家人相處的時間變多了,與長輩的摩擦也變多了。
不少網友抱怨:
“疫情這麼嚴重,家裡人還天天跑出去聚眾下棋,怎麼想的?”
“總是發各種微信文章給我,其實很多消息都是假的”
“經常跑大老遠買菜,就因為便宜幾塊錢。”
……
大冷天要出門去公園嘮嗑下棋,你看到的是對健康的漠視,
在老人眼裡,是社交帶來的積極情緒體驗;
轉發各種未經證實的防疫小訣竅,你看到的是老舊落後的觀念,
在老人眼裡,是對身邊人的提醒與關心;
超市裡搶打折菜,你看到的是貪小便宜,
可我們自己不也是翻半天購物分享帖,只為網購幾雙好看又好穿的棉襪子嗎?
我們對父母、長輩之間的偏見,大多數時候,其實只是缺乏換位思考。
下面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助你走進長輩們的心,搭建溝通的橋樑,讓彼此都能了解對方。
首先,幫助長輩跨越數字鴻溝。
算法編織了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我們接收的信息難免局限。有空的時候不妨回家看看,幫忙清理父母的手機,多向他們普及正確的、科學的知識,讓他們多一絲機會看看子女的世界。下一次再有爭執,或許就沒那麼激烈了。
其次,不妨和長輩多聊聊。
很多人以為年輕一代無法和老人相處,卻恰恰忘記了,很多年輕人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可以相對容易且自然地和長輩打成一片。互相彌補,互相理解,也許能化解生活中的很多難題。珍惜那些並未珍惜的,釋懷那些無法釋懷的。反過來想,或許年輕人的情感缺失,恰恰是老人所能給予的。
最後,關注老人的心理健康。
年齡歧視、孤獨、焦慮、空巢、社交圈縮小、代際矛盾和衝突......步入中老年的人,不可避免會遇到很多問題:穩定的情緒決定了是否能應對突髮狀況;穩定的社交決定了老人能否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相比這些,印度老年精神病學專家德班揚·班納吉認為,“被忽視”才是老年群體面臨的關鍵問題。這不僅僅是身體上,經濟上的忽視,更是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忽視。
終有一天,你我也會老去,記得把世間的溫柔給老人留一份。
世界和我愛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