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多山國家,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佔國土面積的1/6,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區。人上了高原就會發生高原反應,即高原不適應症。隨着海拔的升高,在反應程度上,高原世居人群(如藏族、塔吉克族同胞)較輕,平原人群較強烈,海拔越低的人群反應越明顯,邊防的極端艱苦自不待言。
歷史上,清朝在西藏的駐軍主要在拉薩等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區,清朝對邊疆實行羈縻政策,平時駐軍人數不多。高原反應主要發生在更高海拔的雪山上和進藏途中,康熙朝曾有“雲南官兵三百,在山上宿營一夜盡死”的記載;乾隆年間廓爾喀侵擾後藏,在翻越大雪山時也有士兵倒斃;福康安平廓爾喀, 曾言及“並有川嵐瘴氣,早晚行走,每致頭暈氣喘”,古時不知道高原反應,認為是瘴氣,與廓爾喀交戰時,登上大雪山的8000多清軍只剩下5000多人,其中很多是病亡。1904年前,英軍兩次侵入西藏,高山缺氧讓英國人記憶深刻。
1959年,西藏平叛部隊與藏民聯歡
民國在西藏無駐軍,西藏實際處於半獨立狀態,英國得以在西藏上下其手,留下一條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新中國剛成立就嚴正聲明,西藏問題是中國的內政,解放軍必須進入西藏,任何外來勢力不得干涉。1950年,18軍開始了艱苦的進軍。西藏地廣人稀,經濟極為落後,這是我們自己的國土,解放百萬農奴是根本,18軍必須嚴格執行“大軍進藏,不吃地方”的政策,在社會發展差異巨大、民族隔閡很深的西藏立住腳、紮下根,才能肅清英美的影響和西藏分裂勢力,完成和平解放的重任。所以18軍進藏後,要進駐各地要點,而且是永久駐防,內地部隊在世界屋脊上大規模駐軍,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從低海拔地區上到世界屋脊,18軍歷盡艱辛。那時對高原反應還沒有清晰的認識,談不上什麼習服過程和高原病防治。部隊一邊進軍還要一邊修康藏公路,修甘孜機場,而且經常斷糧。部隊急進高原後應該有一定的適應期,而且初上高原,高原反應會降低人的工作效率,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不及平原的60%,作戰時會嚴重影響部隊的戰鬥力。這些經驗,都是各部隊在進軍、駐防和平叛作戰中探索出來的。
胡適
1959年西藏叛亂髮生時,駐藏的原18軍部隊只有6個團兵力,美國情報機關分析,按照反游擊戰3:1的兵力對比來測算,解放軍要想平息叛亂,至少需要20萬軍隊,但以川藏和青藏兩條砂土公路的運輸能力,最多只能供應10萬人,由此判斷叛亂20年也平定不了。為了呼應美國人,“民國大師”胡適在台灣也趕緊說話了,他說西藏那麼多大山,大陸想肅清“革命軍”是不可能的,解放軍輸定了,絕對守不住西藏。胡適對西藏叛匪的這個叫法,代表的正是台灣的立場,當時台灣把叛亂分子看作對抗新中國的“起義者”,準備對叛亂武裝直接進行援助。美國卻沒讓台灣插手。美國可不是良心發現,而是更毒,他們要的不是叛亂武裝的“起義”色彩,而是打出獨立的旗號。美國還多次慫恿幾個拉美小國在聯合國提出有關西藏問題的提案,想把水攪渾,只是沒有得逞罷了。
美國人犯的錯誤是再次小看了解放軍的戰鬥力,他們總是過於相信客觀的原因,比如裝備、後勤、地理、環境,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當年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能打敗美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人的主觀發揮到極致。而胡適完全是信口開河,他的理由就是山多,所以解放軍打不贏。毛主席當時就說了,胡適的這句話方法論有問題,只有“大膽假設”,並不“小心求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胡適的名言。毛主席這樣說,是在用胡適自己的名言反過來打他的臉,嘲笑胡適因為立場問題,違背自己的原則,丟掉一個學者的基本準則,不惜滿嘴胡說,毫無廉恥。
1959年國慶閱兵,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
拉薩叛亂爆發後,在西藏主持軍區工作的譚冠三政委手裡只有13個連,僅兩天時間就平息了市區的叛亂。同時,調54軍的130、134兩師和蘭州軍區的11師進藏,加上駐藏部隊不過五萬人,用了三年時間,徹底平息了西藏叛亂。西藏平叛不是單純打軍事仗,是和爭取群眾、民主改革緊密結合的,後期主要是昌都等個別地區在進行清剿。
其實美國情報部門對解放軍駐藏兵力和保障限度的測算還是靠譜的,直到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們投入的兵力也基本是這個數,只是把134師換成了55師。駐藏部隊和地方工作人員的所有物資給養,都要靠兩條土路從2000公里以外運上去,後勤保障極其艱難,供應能力是有極限的。
而54軍和11師,進藏後經受了高原轉戰的嚴酷磨鍊,繼久駐高原的原18軍部隊之後,也錘鍊成為適應高海拔作戰的高原勁旅,為平叛鬥爭的勝利和民主改革的實現立下了功勛,使百萬農奴迎來了徹底的解放。西藏的社會和平,特別是大量翻身農奴在邊境作戰中全力以赴,踴躍支前,又成為部隊順利進行反擊作戰的重要保障。也再次證明,政策和策略的正確與否是決定性的,早在平叛前,毛主席就有兩條指示,一是必須爭取群眾,二是把我們的部隊練得特別能打。18軍部隊轉戰萬里雪域建功,54軍是四野勁旅,而且剛從朝鮮戰場下來,11師是蘭州軍區頭等主力師,長期剿匪平叛,都是戰功赫赫的部隊,戰鬥力本不存在問題。但主席說的能打,是在高原特殊環境下的能打。兩條指示寥寥數言,可謂深謀遠慮,抓綱攜領,一下就抓住了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在世界屋脊上作戰,高原適應性是一個重要前提。對印反擊戰用哪些部隊,承擔什麼任務,參戰順序和作戰區域如何劃分,從參戰部隊的使用上就能看出來:老高原是主力,海拔高的是主力,有過高原經歷的當預備隊。參加反擊戰的部隊,全部參加過三年平叛,也就是說,上來的還是這些老部隊。
印軍被俘的軍官,從左到右為:辛格中校,阿里瓦利亞中校,達爾維准將,里克中校,泰瓦利中校
首戰克節朗河谷,藏字419部隊三個團都是原18軍的主力團,已經進藏多年,這一仗當然是“老西藏”來打,以確保首戰必勝。克節朗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步兵提前潛伏在印軍前沿,支援火炮用人力抬運上來,進攻發起後迅速殲滅了印軍第七旅,老高原給參戰部隊開了個好頭。
第二階段,戰役規模擴大,我方用三個師及山南軍區四個連,對西山口至德讓宗的印軍進行多路迂迴分割包圍,即劉伯承元帥說的“打頭、擊背、剖腹、切尾”,力爭消滅對方主力,打痛印軍。
最艱苦的深遠距離迂迴包抄,挑大樑的是11師。11師從1959年進藏就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轉戰,而且進藏前在甘南剿匪、平叛多年,高海拔行軍和作戰能力經受過嚴格檢驗。11師不負重託,橫跨重重雪山冰河一路疾行,按時截斷公路“切尾”成功。七天五夜強行軍下來,即使是行軍能力超強的11師,戰士也累的“恨不得把扣子都摘下來扔掉”。飛兵貝利小道,把這支“走遍新西蘭”的一野老部隊能打善走、英勇頑強的作戰風格體現的淋漓盡致。
照片中的右2是火力排排長貝爾少尉,也成了解放軍的俘虜
擔任淺近縱深迂迴的全是長駐高原的18軍老部隊,西有藏字419,東有山南軍分區郭指分隊(原18軍159團),從兩翼鉗擊印軍的戰術指揮中心。藏字419 部隊雖然進行過戰前偵察,但迂迴路線畢竟位於印控區,用的又是非常不準確的”神仙圖”(神仙圖指英國探險者盜繪的地圖,許多位置是憑估測瞎標的),以致在迂迴過程中還是走錯了方向,電台也與聯指長時間失去聯繫,只能以槍聲為目標攀崖溜索尋路而行,喜馬拉雅山南坡的森林峽谷不是一般的複雜難行,不可預料的情況,“老西藏”也無法完全避免。趕到德讓宗後,在向南猛追擴大戰果時,創下了兩小時急行軍35公里的紀錄。154團一直打到傳統習慣線的吉莫山口,途中擊斃印軍旅長辛格准將,加上在克節朗戰役俘虜的達爾維,印軍損失的兩個旅長都是該團的戰果。
從正面攻擊西山口的是從青海調來參戰的55師,該師長期在青南高海拔地區平叛,這次經2000公里遠距離公路輸送緊急進藏,十分疲勞。比較西藏而言,算是從“低海拔”上來的部隊,所以擔負“打頭”任務。55師就是戰鬥英雄龐國興所在部隊,戰時沒有換裝56式新槍,而來青海接防的21軍61師已經換裝。如果從武器裝備考慮,似乎應該讓61師直接開上去。61師是三野老部隊,從朝鮮回國後接着參加了甘青南平叛,但55師已經在青海駐守了十年,在高原適應性上顯然更有優勢,61師就被用作了預備隊,如果戰事擴大再需要增兵,就輪到61師上陣,當年能上高原打的這些部隊,都做了梯次配置。55師接到命令時正在秋收,集結完畢上車就走,從青海到西藏進藏海拔越來越高,即使是這樣的高原部隊,翻越唐古拉山時仍有戰士犧牲於高原反應。55師召之即來,打完就走,張國華司令員讚譽有加。
被解放軍俘虜的印軍
至此,62年反擊戰規模最大、殲敵最多的一場戰役結束,出自一野和二野的這些“老高原”擔任主打,全勝而歸。
瓦弄方向由54軍負責,所以130師又來了。130師在1962年初才結束昌都平叛任務歸建,回到四川搞生產。對印反擊戰打響,軍委指名又要130師緊急收攏部隊趕赴邊境參戰。丁盛軍長再次掛上“丁指”的牌子,和副軍長韋統泰、師長董占林帶着130師再次沿熟悉的川藏線進藏,到位就打,取得了著名的瓦弄大捷。如果戰事升級,參加過三年平叛的134師也做好了進藏準備。在瓦弄方向參戰的,還有一個昌都軍分區153團,這個團也是老西藏,由1952年從雲南方向進藏的二野42軍126團留在西藏的一部發展而來,長期駐防察隅。
從新疆方向進藏的一野2軍先遣連及後續三個連隊,西藏和平解放後編為阿里騎兵支隊,也是阿里平叛、西段反擊戰的參戰主力。至於西段新疆方向的反擊戰,海拔更高,打的也同樣出色,參戰的都是隨王震49年進疆的4師等一野老部隊,在高海拔地區駐防的時間更長。
右1為威廉姆斯上尉,他駕駛的貝爾47G3直升機被我軍擊落,卻受到了尼赫魯的表彰。表彰沒有被俘?
本文作者:徐渡瀘,“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