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員潘粵明在社交平台曬出自己參加進博會的作品《迷彩熊貓》和證書,並配文表示該畫作已被洛克菲勒藝術基金永久收藏,雙方還舉行了交接儀式。
熟悉收藏領域的朋友都知道,洛克菲勒家族素有“世界第一收藏家族”之稱,在業界具有極強的影響力,例如畢加索、梵高、達利、莫奈、馬蒂斯、塞尚等世界藝術大師的海量作品都在清單中。
而潘粵明的作品能被洛克菲勒家族收藏,可見其畫作確實有些水平!
潘粵明作為演員,有過許多深受歡迎的影視作品,比如《白夜追兇》、《鬼吹燈》等。
然而,他不但在演技上令人佩服,在藝術追求上也沒有懈怠。在社交平台上,潘粵明經常向粉絲分享畫作,今年4月他更是創立了個人藝術品牌。
也許只是演員的身份遮擋住了他作為藝術創作者的光芒,以至於如今才被更多人所知曉。
還有粉絲調侃說:“潘粵明不如乾脆將畫畫作為自己的主業更好!”
看到潘粵明這樣的成就,你是否有一種感覺:為什麼職場上那些優秀的人,總有各種令人驚艷的“閃光點”?甚至覺得對方是挖不完的寶藏!
我身邊一個朋友小C,每天上班都忙於各種事務性、繁瑣的工作,唯一期待的就是年底的獎金可以多發一點。
下班後小C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裡,打開電腦玩遊戲就是幾個小時,甚至都顧不上吃飯。到了該睡覺的時間,他看到桌上有本很久都沒讀完的書,翻了幾頁眼皮開始打架,乾脆就洗洗睡吧。
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繼續這樣的重複......
小C偶爾也會想起大學時的豪情壯志,再看看周圍混得好的人,人家不僅事業有成,還有一堆斜杠做得風生水起。
他覺得非常困擾,為啥同處一個環境,人家混成了寶藏,自己卻一事無成呢?
這也許是不少在大城市打拚的職場人悲催生活的現實寫照。
對此,我有三點看法。
一、努力與優秀的人建立連接
“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這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米爾格拉姆所提出“六度分隔理論”的解釋。
在移動互聯時代,你沒有任何理由說自己認識不了優秀的人。所謂的“圈子小”、“時間不夠”只不過是自己懶於進步的理由。
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只有去對標優秀的人,才能知道自己目前在什麼位置。
二、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這些年,我遇到過許多職場人,想法上非常了不起,比如打算出書做IP,或者拍視頻做網紅,又或者做個自由職業者。
然而一年過去,你再問問他們究竟進展到什麼程度了?對方卻回復你還沒開始做。
那些真正活成寶藏的人,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你沒走,就想要飛起來,這不是痴人說夢話嗎?
你會發現,那些越厲害的人,就越是行動派,而越失敗的人,越是空想家。
三、自律的態度
不管是主業也好,還是斜杠也罷。想成就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
當初我自己開啟自媒體寫作的時候,也有猶豫過是否應該放棄,雖然很熱愛寫作這件事,但一不賺錢,二耗時間,堅持下去真的有必要嗎?
後來一位前輩告訴我,他的寫作是整整寫了10年以後才開始變現,才有了今日出版多本暢銷書的成就。
是的,你自律都做不好,又怎麼能做好斜杠?
再看看潘粵明的畫作被洛克菲勒家族收藏,也必然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人們總喜歡將失敗的原因歸於外部,常常認為毀掉自己的,是各種紙醉金迷,就不願承認,毀掉你的,其實是你的不自律。
寫在最後
如今的潘粵明,可以說是娛樂圈的實力派演員。
但我們必須明白,不是“優秀的人”天生就優秀,而是你的能力足夠支撐自己的野心。
對廣大職場人來說,想要讓人抬頭仰望,就努力把自己變成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