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晚,深圳音樂廳迎來一位“老朋友——三度斬獲“古典回聲大獎”的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再次登台。這個柏林愛樂樂團旗下具有超50年歷史的室內樂團,由樂團12位頂尖的演奏家組成,他們將奏響12把泛着溫潤光澤的大提琴,以獨有的兼具力量與堅韌的音色,帶來穿越時空與歷史迴響的吟唱。
1972年,來自柏林愛樂樂團的十二位大提琴家組成了一支特別的室內樂團。無論是演奏古典、爵士、探戈還是先鋒音樂,他們都遊刃有餘。如今,這個樂團已迎來了第三代成員,而他們對音樂品質的堅守和多元風格的並蓄從不曾改變。2001年、2005年和2017年三次獲得的“古典回聲大獎”,也用榮譽證明了他們不可替代的地位與實力。
這次,他們帶來的曲目同樣驚喜,從古典到近現代經典的融合改編,依舊將跨界“玩轉”得精彩無比。上半場一開場,即是朱利葉斯·克倫格爾的《g大調頌歌》,這也是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最初成立的“原因”,正是有了第一代團員對這部作品的精彩演繹,讓觀眾和樂團都認為這個組合應該成立並持續下去。
接下來,鮑里斯·布拉赫爾《藍調、西班牙風格、倫巴愛樂》以絢麗的色彩、強烈的節奏感將爵士藍調、西班牙風情和拉丁倫巴節奏巧妙地融入現代管弦樂,帶給觀眾與眾不同的聽覺享受;而當經典的福雷《帕凡舞曲》響起,這首每次必演的“保留曲目”,彷彿串聯起時空,帶着樂迷在莊重的舞曲中迴旋;而後,烏爾默《皮加勒》將戰後巴黎曼妙與頹廢交織的場景描繪得淋漓盡致,而在這一版本中,香頌的俏皮感轉化為弦樂的戲謔與憂傷,成就“跨越香頌與古典的聽覺橋樑”;最後,依舊是一曲來自團員斯蒂芬·孔克茲的《搖擺德沃夏克》作為上半場的結尾,這也是樂團一以貫之的選擇——孔克茲秉持着“用弓弦顛覆樂譜的時空界限”的改編理念,通過爵士樂即興精神解構德沃夏克的民族性,實現“從波西米亞民謠到哈萊姆夜店”的聽覺跨越。
下半場的作品風格更為靈巧,情感的表達也更加濃烈。先是一曲由何塞·卡利改編的、靈動優雅的《夢幻三部曲》帶着觀眾走進南美意境之中,“探戈之父”皮亞佐拉的原作在弦樂改編版本中,搖曳着獨特又濃郁的米隆加風情,展示着異域的野性與魅力;威爾赫姆·凱撒-林德曼改編的法國香頌《在巴黎的天空下》,又讓人回到浪漫的巴黎,流露出最純粹、最動人的情愫;而後的讓·弗朗賽《晨曲》帶來了典型的“法國情趣”,一曲急板將整場的情緒拉到高潮,從浪漫的氛圍中“匆匆”走進忙碌的“市井”。
接下來,兩首黑人靈歌《無人知曉》《讓我的人離開》讓觀眾的思緒又“重返”美洲,以獨特的律動感和舞蹈性帶來原始的生命力與藝術張力;最後,“不變的經典”再次響起——喬治·格什溫《鼓動你的雙手》與胡安·蒂索、杜克·艾靈頓的《大篷車》,簡單的節奏、對經典的致敬,相信將掀起全場的高潮,再次證明這十二位演奏家對於古典與跨界遊刃有餘的強大實力。
值得關注的是,接下來,還有來自柏林愛樂樂團的弦樂四重奏、中提琴首席梅第揚以及由柏林愛樂樂團與維也納愛樂樂團頂級音樂家組成的跨界組合philharmonix,將於下半年來到深圳音樂廳,展示柏林愛樂樂團新生代演奏家的音樂風采。
視頻、文、圖|記者 王俊 通訊員 蘇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