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正式全球發行

2025年05月23日21:52:10 娛樂 1059

南都訊 記者 丁慧峰國際著名大提琴家王健的最新專輯《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5月23日全球發行,這是繼環球音樂大中華區於2025年5月14日宣布正式成立德意志留聲機中國(Deutsche Grammophon China,簡稱DG中國)後推出的首張專輯。此前,該專輯的先行單曲《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已於5月16日上線。

王健《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正式全球發行 - 天天要聞

專輯在上海上音歌劇院完成錄製。

《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專輯於2024年9月在上海上音歌劇院完成錄製,由資深音樂製作人譚紀豪擔任執行製作人,格萊美獎得主萊納·美拉德(Rainer Maillard)操刀錄音製作與剪輯,並由享譽全球的柏林艾米爾錄音室(Emil Berliner Studios)擔綱錄音及母帶製作。此次錄音是王健繼2004年首次錄製該經典曲目後的再度全新詮釋,承載着藝術家的生命體悟,尤其是近二十年來的藝術沉澱。

《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為巴洛克器樂巔峰之作,每套組曲含六樂章,遵循傳統舞曲結構,作品以復調對位為核心,突破大提琴單旋律限制,通過和弦、雙音及琶音織體模擬多聲部對話,展現樂器表現力的極限。其中《第六組曲》(D大調,BWV 1012)專為五弦大提琴創作,技術難度尤甚。這部偉大的作品曾長期湮沒,直至二十世紀初由卡薩爾斯發掘並推廣,現今被視為大提琴藝術的“聖經”,兼具技巧挑戰性與深刻哲思,極大影響着現代演奏美學及音樂詮釋理念。

王健《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正式全球發行 - 天天要聞

王健與巴赫經典結緣甚深。

王健自七八歲起與《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結緣,十歲首次登台演奏這部作品,二十多歲時,王健深刻領悟到這套作品的獨特性——作為音樂史上唯一由頂尖作曲家為無伴奏大提琴創作的傑作,其自足的和聲與精神深度令他“拉得特別開心”,王健認為,巴赫將法國舞曲的娛樂形式升華為精神性藝術,賦予器樂創作哲學高度,而卡薩爾斯則通過復活並嚴肅詮釋這些組曲,扭轉了帕格尼尼時代大提琴演奏的娛樂化傾向,重塑了音樂的精神維度。

王健坦言,“過去二十年,我不斷探索巴赫的深邃世界。如果說第一次錄音是追求每個音符的精準與完美,那麼這次我更希望抓住音樂的核心骨架,賦予其即興的生命力。”新版本中,他着重強化了作品的舞蹈性特質,節奏處理更富彈性,樂句凝練直率,展現出迥異於二十年前的“幹練”風格。王健將這種轉變歸結於對藝術本質的深層思考:“音樂不是技術展覽,而是精神的共鳴。巴赫的作品像一面鏡子,既映照演奏者的審美,也毫不留情地暴露局限——這正是其偉大之處。”

王健《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正式全球發行 - 天天要聞

王健更鐘情慢樂章。

當被問及對六首組曲的偏愛,王健毫不掩飾對慢樂章的鐘情:“《薩拉班德舞曲》於我而言是靈魂的棲所。巴赫在這些樂章中埋藏着人性的永恆命題——悲憫、升華、對神性的敬畏。”他更以詩意的語言解讀前奏曲的隱喻:《第一號組曲》如“上帝編織生命的DNA”,《第五號組曲》則似“對人類命運的悲憫與苦中作樂”。這種跨越文化的精神共鳴,恰是王健詮釋巴赫的核心:“音樂的最高使命不是強調東西方差異,而是揭示人類共同的情感密碼。”

為呈現巴赫作品的極致嚴謹與深邃詩意,環球音樂DG中國集結國際頂尖製作陣容。王健特別提到:“技術不是目的,而是為表達服務。每個音符必須精準落位,才能讓樂句如血脈般自然流動——這正是巴赫對演奏者的終極考驗。”作為首位在德意志留聲機唱片錄製全套《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的中國大提琴家,王健始終以開放姿態面對文化身份的討論:“我的成長經歷必然影響審美,但藝術的終極追求是超越標籤的‘大同’。”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太好命了!25歲張婧儀被鄭曉龍拍出人生鏡頭,堪比王家衛拍唐嫣 - 天天要聞

太好命了!25歲張婧儀被鄭曉龍拍出人生鏡頭,堪比王家衛拍唐嫣

難怪都想合作名導,25歲張婧儀直接在《藏海傳》出現人生高光鏡頭!不僅合作是頂流男神肖戰,就連演技、顏值也是高光頻出,不得不說真讓人羨慕張婧儀的好命了。還有她抓住機會的努力也獲得了回報!這一場雨夜暗殺戲直接給人看爽了,對殺伐果斷的香老闆很難不
合體直播緊緊擁抱!董明珠稱孟羽童有可能重回格力:“她離開時確實犯了很大的錯” - 天天要聞

合體直播緊緊擁抱!董明珠稱孟羽童有可能重回格力:“她離開時確實犯了很大的錯”

來源:大象新聞綜合、極目新聞、九派新聞 中國新聞網5月23日晚,董明珠與孟羽童在抖音平台“格力明珠精選”直播間合體直播,此次直播以“好久不見”為主題,這是兩人自2023年孟羽童離職後的首次公開合作,此次直播不僅是兩人關係的一次“破冰”,更蘊含著諸多深意。董明珠對孟羽童回到格力直播間表示歡迎,兩人緊緊擁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