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6日這一天,“該用戶違反法律法規,無法關注”,出現在了一個明星的個人社交平台上。
這行字很短,但分量卻很重,而出現這行字的明星就是鹿晗。
編輯-晨
當時“鹿晗社交平台被禁止關注”的話題,迅速蔓延到了熱搜榜的第一位。
一時間,猜測、震驚、疑問,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斥了整個互聯網。
而今天,7月5日,鹿晗那些曾經無法關注的社交賬號,又突然重新恢復了正常。
整個過程,整整半年,沒有任何官方的公告,沒有團隊的聲明,更沒有本人出來解釋什麼。
一切都發生得悄無聲息,彷彿半年前那場大風波,就只是人們的一場錯覺。
這一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半年前,一場直播里,鹿晗的狀態似乎與平日里精心打造的偶像形象有些不同。
他在鏡頭前情緒有些激動,言語中夾雜着一些粗俗的詞彙,甚至他還做出了一個在全球範圍內都帶有冒犯意味的手勢。
這些行為,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或許只是一時情緒的宣洩。
但對於一個擁有數千萬粉絲,一舉一動都可能被效仿的公眾人物而言,事情的性質就完全變了。
偶像這個詞本身就包含了榜樣的含義,他們的言行,不完全屬於自己,而是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責任。
在公共平台上展現出如此不加掩飾的負面行為,無疑是觸碰了一條無形的紅線。
這不再是所謂的“真性情”,而是在公共空間里,一種缺乏責任感的表現。
或許正是這次直播間里的失控,最終引來了平台的嚴厲處罰。
網絡社交平台對於現代明星來說,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分享工具。
它是與粉絲溝通的橋樑,是商業價值的展示窗口,更是維持公眾形象的重要陣地。
被禁止關注,對任何一個藝人來說,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但在他個人賬號一片沉寂的時候,鹿晗工作室的社交賬號卻依然在正常運轉。
會發布關於鹿晗相關周邊產品的售賣信息的內容,與此同時,他本人也並沒有從公眾視野里徹底消失。
甚至還在線下舉辦了演唱會,可演唱會現場,鹿晗不僅暴瘦,甚至還有些瞬間衰老的樣子。
一邊是明星本人狀態的不好,另一邊是其商業價值的繼續變現。
這種割裂感,似乎反映了流量時代里,明星生存狀態的複雜性。
1990年,他出生於北京海淀區,成長軌跡和許多普通男孩沒什麼兩樣。
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他2008年遠赴韓國留學期間。
正是在首爾的街頭,他被韓國頂尖的娛樂公司SM星探發掘,從此踏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成為練習生的日子是艱苦且枯燥的,每天都是無休止的訓練,但在2012年,所有的汗水都得到了回報。
他作為男子組合EXO的一員正式出道,這個組合如同一陣旋風,迅速席捲了整個亞洲。
鹿晗憑藉著出眾的外形和舞台表現力,成為了組合中人氣最高的成員之一。
然而,就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驚訝的決定。
2014年,他選擇與SM公司解約,回國發展。
這個決定在當時看來,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賭博,但他賭贏了。
回到中國後,他幾乎是以一己之力,開啟了所謂的“流量時代”,成為了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標誌性人物。
無論是音樂還是影視,他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個人首張專輯《Reloaded》,就拿到了國際唱片業協會認證的“白金唱天”銷量。
主演的電影《重返20歲》《我是證人》,電視劇《擇天記》,也都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
他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離開那個曾經成就他的平台,他依然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可也正因為站得太高,所以當風波來臨時,才會顯得如此矚目。
在娛樂圈這個巨大的名利場里,明星們似乎總在兩種人設之間搖擺。
一種是完美無瑕的精緻偶像,另一種則是標榜“真實”的性情中人。
後者樂於展示自己的喜怒哀樂,不介意暴露自己的小缺點,甚至會刻意打破偶像的光環。
試圖告訴公眾:看,我不是神,我只是一個和你們一樣的普通人。
鹿晗就更傾向於後者,他喜歡足球,會為了自己支持的球隊在社交媒體上真情流露。
他會在綜藝節目里,展現出放鬆和不拘小節的一面。
這種“真實感”,也確實為他吸引了很多欣賞他性格的粉絲。
但當他在直播間里的爆粗口和不雅手勢的那個瞬間,他所展現的已經不是能被粉絲濾鏡美化的“真性情”,而是一種對公共秩序和他人感受的漠視。
這次解封,與當初封禁時的軒然大波,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平靜的幾乎是悄無聲息。
不知他未來的路,是否會更加難走,希望他能找回明星的責任感,好好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