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王彬

圖源:網絡截圖
近日,“陳麗君說賈寶玉是長子長孫”突然刷屏熱搜。
陳麗君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提到,“賈寶玉是大觀園的希望,不僅僅是因為他是長子長孫,也是因為他在那個時代裡面,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人。”該言論隨即在網絡上引發爭議。不少網友質疑:“寶二爺”怎麼就被當成“長子長孫”了?也有專家學者做了基本科普,對陳麗君的說法進行公開糾錯:按古制,“長子長孫”應該是寧國府的賈珍。榮國府要論“長子長孫”,賈璉更為適合。即便從賈政一家來說,賈寶玉也不是長子。
對此,陳麗君鞠躬落淚道歉。她說道:“寶二爺面對記者的時候說錯了點話,其實陳麗君面對你們的時候也老是會說錯話,我以後一定會讓我自己的嘴和我的腦子站在同一戰線上。”她自稱是不完美小孩,不能保證一定不會犯錯,哪怕自己力求完美。
面對公眾人物一句說錯的話,網友有質疑,專家公開糾錯,擺事實,講道理,澄清謬誤,普及常識,讓是非對錯更加清晰,這都很正常,也很有必要。有理有據的質疑和糾錯,底色是善意的正向的,是為了避免錯誤的信息進一步傳播和誤導他人,是對《紅樓夢》這本名著的敬畏和守護,傳遞的是嚴謹、較真、實事求是的正確理念。可以說,網友和專家公開指出陳麗君的錯誤,無論對於她本人,還是社會,都是負責任的表現,這和“找茬”“雞蛋裡挑骨頭”完全不沾邊。
當然,這個錯誤本身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更何況陳麗君也已直面錯誤和道歉,這是有擔當和責任的彰顯。輿論對此的普遍態度是,錯誤被糾偏後,就沒必要揪住不放,甚至上綱上線,應該多些理解和寬容,多給年輕人成長的機會和空間,讓年輕人放下包袱,輕裝前行。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再者,說錯一句話,並不代表什麼,不能因為一個小錯誤就搞“全盤否定”那一套。瑕不掩瑜,陳麗君對傳統文化創新式的傳承與傳播,是有目共睹的,她能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戲曲演員,就是最好的證明。“零容錯率”,不是一個健康社會該有的樣子。就連公開糾錯的專家都說,一個人說錯了也沒必要窮追猛打,藉此機會不妨呼籲更多年輕人在公共人物的帶動下,多去讀一讀經典。對陳麗君來說,若能藉此機會再進一步提升自己,沉澱自己,社會就更樂見了。
在此事中,糾錯與寬容,並非兩不相容、二元對立。對這兩種態度進行兼顧,恰恰是對客觀和理性的堅守,也契合公眾的正確三觀和樸素情感。
遺憾的是,在此事發酵過程中,“網暴”的幽靈,又開始遊盪了。有針對陳麗君的,無限放大此事進行惡意抹黑,也有針對糾錯學者的,騷擾電話狂轟濫炸,謾罵也是鋪天蓋地,即使在陳麗君道歉之後也沒有休止。這些網暴言論,一味製造對立引戰,加劇撕裂,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只會讓受害者陡增,也會放大“寒蟬效應”,對社會沒有任何益處。對任何網暴堅定說“不”,當是全社會鮮明的態度。
“網暴”的背後,也少不了“畸形飯圈文化”的影子。不知道還要強調多少次,我們可以不喜歡一個人,但沒有資格和權利去傷害,也可以喜歡一個人,但無底線的維護就是捧殺了,甚至因此去傷害其他人,那不是真正的愛。此外,部分極端粉絲也不代表整體,從輿論反饋看,大多數網友或粉絲還是理性的,有邊界感的,明辨是非的,這都是輿論場上的“正向力量”,社會也要避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如何制止“畸形飯圈文化”對無辜者的侵害,對網絡環境的污染?如何讓輿論場的交流互動更加良性理性?這是一個公共課題,而且人人有責。因為網暴層層浪潮之下,“畸形飯圈文化”屢屢上演無差別攻擊,理論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