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想做什麼,爸媽都在”——甜馨的出道聲明,沒有一句話,卻句句有力
4月3日,熱搜突然刷出一個熟悉的名字——甜馨出道了。
那一瞬間,很多人一下子被拉回了十年前。
那個在綜藝節目《爸爸回來了》里,奶聲奶氣說著“我們白着呢”的小姑娘,如今已經12歲了,帶着自己的第一首單曲《WAKUKU》,正式踏入娛樂圈。
最讓人動容的不是這首歌的旋律,而是前後腳為她發聲的兩個人——賈乃亮與李小璐。
一個換了頭像,一個化身“媽媽誇誇團”,評論時間只差三分鐘。
婚姻走散了,但女兒的夢想,他們從未缺席。
2、從“國民閨女”到“練習生”,甜馨的人生從來不普通
甜馨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兩歲上節目,三歲發歌,五歲被封“國民閨女”,她的成長几乎是伴隨着聚光燈的。
可聚光燈之下,也有陰影。
父母的婚姻走向分岔口時,她也一度被藏起來,消失在公眾面前許久。
但她沒有變得沉默,反而越長越有主見。
回懟網友質疑自己整容、在社交平台分享成長煩惱、為流浪貓付出零花錢治療……
她不是完美娃娃,但她是真實的、勇敢的。
一個12歲的女孩,已經學會了為自己說話,也開始為自己做選擇。
3、背後不是資本,而是爸媽的底氣與人脈
甜馨的這支出道單曲,由樂華娛樂協助推廣,王一博的老東家。
但她並沒有簽約,只是“友情客串”。
為什麼能“友情客串”?因為她媽是李小璐。
李小璐和樂華老闆杜華是多年好友,一通電話,一個機會,一首歌就這樣來了。
很多人質疑:這是不是“靠爸媽”?
答案是,當然是。
可這不是“走捷徑”,而是“用資源”。父母積攢多年的資源,本就是最好的起點。
一個人最大的底氣,就是擁有可以支持你做夢的父母。
4、李小璐打造的不是甜馨的演藝夢,是她的“做夢權利”
李小璐這些年淡出了娛樂圈,但並沒離開舞台。
她經營自己的服裝品牌、拍vlog、跳舞、做母親。
她沒有把甜馨放進玻璃罩里,而是站在她身邊,陪她跳舞、陪她救貓、陪她走進錄音棚。
當網友質疑甜馨舞蹈風格“太成熟”時,李小璐不吵不鬧,只發視頻用行動回應。
當甜馨被說整容、被同學孤立、被網友攻擊,李小璐第一時間站出來,護女心滿滿。
她不是給甜馨設計人生,而是讓她自己掌舵方向。
在這個“孩子只能讀書”的刻板觀念下,李小璐用行動告訴所有人——孩子也可以選擇跳舞、唱歌,哪怕只是試試。
5、賈乃亮:那個換頭像的老父親,比任何語言都走心
賈乃亮這幾年也很少提起私事。
但只要涉及甜馨,他永遠是“第一應援”。
不搶鏡,不高調,只是默默換上女兒比心的頭像,寫下幾句樸實的話:“給女兒打call,爸爸是你小小的粉絲。”
這不是表演,是父愛的本能。
當年他和甜馨合唱《大王叫我來巡山》,被網友剪成無數鬼畜視頻,如今他讓位,把舞台留給女兒獨自閃光。
他不再是綜藝里的“憨爸”,也不再是娛樂圈的“寵妻狂魔”。
他成了一個普通的、踏實的、把女兒放在心尖上的爸爸。
6、輿論的無情,每一個星二代都懂,但甜馨沒退縮
從公布單曲的那一刻起,評論區就炸了鍋。
有人誇她勇敢,有人罵她“想紅想瘋了”,還有人留言:“你爸媽那樣的人,還想洗白你?”
甜馨沒有哭,也沒有躲。
她更新視頻、回懟黑粉、說自己沒有整容,說自己只是長大了。
她沒有一句多餘的解釋,但每一句都足夠有力。
她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自己要什麼。
這不容易,尤其是對一個12歲的女孩來說。
7、她不是“星二代”,她是甜馨
12歲,出第一首歌。
有人說她有特權,有人說她靠爸媽。
但她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應了所有質疑:
唱歌、跳舞、寫字、救貓、回懟、笑着走向麥克風。
她不是在模仿誰,也不是在“複製”誰。
她只是甜馨。
那個曾經說“我們白着呢”的小姑娘,如今依舊白着呢——白得坦蕩,白得自信,白得耀眼。
夢想這件事,從來沒有對錯,只有願不願意為它走出去。
而她,願意。爸媽,也願意陪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