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寫人物丨諾蘭:從造夢走向現實

2023年09月14日21:49:05 娛樂 1096
快寫人物丨諾蘭:從造夢走向現實 - 天天要聞

在《奧本海默》中國首映禮的紅毯上,身着一身灰色西裝的克里斯托弗·諾蘭,被各式海報擁簇其中,他拿着筆肆意揮舞,為他的粉絲留下自己的簽名,得到者歡欣,錯過者失落,環球城市大道影院前不到10米的紅毯,諾蘭走了10分鐘。縱覽全球,能夠如他一般被當成超級明星般追捧的導演,寥寥可數。

不久前,美國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發起一則活動,問誰是近25年來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不出意外諾蘭高票獲評第一。從1998年第一部長片《追隨》,到《記憶碎片》《蝙蝠俠》三部曲、《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奧本海默》等,諾蘭已經執導了12部長片,其中,6部躋身豆瓣電影Top250,被一眾影迷奉為“從不拍爛片的導演”。

從小“漂浮”在英美兩國之間的諾蘭,終於在電影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家鄉”。

沒有“家”的迷影者

《奧本海默》片長180分鐘,在這個夏天,全球無數影迷一遍又一遍地將自己的3個小時獻給影院、獻給諾蘭。看完後,大家都在討論它是否為諾蘭最好的電影。僅從票房來看,全球超8.97億美元的成績,無疑佐證了這又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快寫人物丨諾蘭:從造夢走向現實 - 天天要聞

△《奧本海默》

於諾蘭而言,這自然也是他“最棒的電影”。

“我每次拍一部新片,都必須相信自己正在製作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諾蘭在他與資深影評人、電影學者湯姆·肖恩合著的書《諾蘭變奏曲》中說道,他熱衷於將自己的全部身心、全部生活與電影糾纏在一起,“當我的電影也這樣令人全心投入,就讓我非常開心──開心極了。我覺得自己成功用我的電影把人包裹起來,正如同我也努力把自己包裹起來一樣。”

1970年出生的諾蘭,擁有英美雙重國籍,坐着飛機穿梭於大西洋兩岸,是他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生活,也讓諾蘭有種“異鄉感”,他不確定自己的家鄉到底在何處。而創造夢境的電影,無疑為他提供了庇佑,光影成為他安逸的“家鄉”。

諾蘭7歲那年去俄亥俄州探望外婆時,觀看《星球大戰》的記憶,令他久久難忘,電影中的原力、絕地武士、光速旅行、飛船追逐戲、死星摧毀星球……深深吸引着他,“我是在俄亥俄州郊區的一個小戲院看的。”幾個月後,該片在英國上映,“我是看過最多遍的小朋友。我對那些有科技背景的電影真的很着迷──尤其是它們的巧妙特效。”

而後,庫布里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上映,讓小諾蘭如痴如醉,這是他眼中第一部展現電影可以成為任何樣貌的片子。

成為迷影者,是諾蘭踏上電影尋鄉的第一步。而影像本身,對他來說,更像魔法。

8歲那年,父親送了諾蘭一台super 8mm膠片攝像機,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在地下室里他用蛋盒和衛生紙卷搭建場景,開始嘗試用定格動畫技巧製作了一系列短片。

16歲時,一次法國旅行經歷,進一步讓諾蘭為電影着迷。當時他住在父母的朋友家,對方是一名作家和譯者,正好在做自然紀錄片項目。某天諾蘭跟着走進了剪輯室,正放的音軌和倒放的影像產生的奇妙效果,讓他深深着迷,兩三個小時的時間轉眼流逝,諾蘭這樣形容,“攝影機看時間的方式是我們做不到的。這就是核心本質。對我來說,這是魔法。我對這個魔法着迷了。”

藝術在左,商業在右

人們很難定義,諾蘭到底是不是一個作者導演,他的電影詭譎、繁複、燒腦、非線性敘事的結構,讓他的電影與主流的商業類型片有着很大的區別。

但他又是一個紮根在好萊塢體系中長期創作的電影人,拍攝《蝙蝠俠》三部曲這樣的超級英雄片,也大多能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他自言“我感覺我的創作,更多是基於技巧手法、抽象概念和戲劇性。說真的,我覺得自己更像個匠人,而非藝術家。”

快寫人物丨諾蘭:從造夢走向現實 - 天天要聞

△《蝙蝠俠:黑暗騎士

英國公學畢業後,諾蘭進入倫敦大學學院攻讀英國文學,還擔任了學校電影社的社長。從這時開始,他開始真正理解電影、真正進入他的精神家鄉。在這期間,他們完成了一系列電影短片的嘗試。1996年,諾蘭才開始了他第一部長片《追隨》的創作。

快寫人物丨諾蘭:從造夢走向現實 - 天天要聞

△《追隨》

《追隨》的拍攝異常艱苦,為了節省資金,他們只在周末拍攝,一群人擠在一輛車上,穿着自己的衣服出鏡,在他們熟悉的場景拍攝,甚至只有做一個拷貝的預算。就這樣斷斷續續一年過去,諾蘭終於完成了他的長片處女作。電影中精巧卻又接連不斷的反轉,讓業界驚嘆,認為其是強大的新秀。但該片最終票房僅收穫了11.2萬美元。

諾蘭的第二部長片《記憶碎片》則讓他接觸到了真正的電影圈,“《記憶碎片》,是用別人的350萬美元到400萬美元來拍,又有正規的劇組、卡車、休息室拖車。以好萊塢的標準來說是很小的製作,但可是我生涯最大的躍進。”

快寫人物丨諾蘭:從造夢走向現實 - 天天要聞

△《記憶碎片》

在《記憶碎片》之前,很多人沒想到電影可以這樣敘事,倒着講故事、這一場戲是下一場戲的結局。在影片完成的放映會後,看過的人都為這部電影喝彩,但卻遭到了發行商的冷遇,直到一年後才得以發行。不無戲劇的是,雖經歷了命運多舛的發行,該片卻迎來了商業上的大成功,諾蘭由此在電影圈站穩了腳跟。

《蝙蝠俠》三部曲是真正讓諾蘭名聲大噪的作品,其在全球狂攬24.98億美元的票房,且三部影片在豆瓣上評分均超8.6分,第二部《蝙蝠俠:黑暗騎士》更是高達9.2分。

作為超級英雄片,該系列很不“超英”,諾蘭將蝙蝠俠這一形象,具象成為布魯斯·韋恩,探尋了他何以成為超級英雄,同時又在系列中塑造了一系列迷人配角,如阿爾弗雷、小丑等。影片冷峻的色調和底色暗黑的故事,均突破了以往大家對於超級英雄片的類型想象,諾蘭讓蝙蝠俠冠上了他的名字。

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有這樣一句台詞,“我只是做我最擅長的事──利用你的小小計劃,翻轉過來對付你。”而這或許也可以成為諾蘭創作理念的註腳,他運用類型電影的規則,而後翻轉它們。一方面他滿足片廠對電影的所有要求,契合電影的接受規則,同時將自己的創作“偷渡”進電影,就如蝙蝠俠的印記一般,他將自己的作者印記烙在電影之中。

固執的“守舊者”,從造夢走向現實

從某種程度而言,諾蘭是一個“守舊者”,甚至有些固執。如他在拍攝時不愛看監視器畫面,喜歡直接看着演員,關注攝影機拍到的景象;他還拒絕用第二攝影組,每格影像他都希望自己把控。

多年來,諾蘭始終堅持使用膠片拍攝,甚至到了《奧本海默》依舊如此。其實在他拍攝處女作時,就已經出現數字拍攝,但他依舊着迷於膠片。“當我提到膠捲對我來說有多重要時,大家常問:‘是從哪部電影開始,有人會問你為什麼要用膠捲拍攝?’答案是:我的出道作《追隨》。我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受到膠捲特殊性與選用膠捲拍攝的影響。”

諾蘭鍾情的還有IMAX。傳統上,這是用來拍攝自然紀錄片的規格,會帶來極具臨場感的高密度影像細節,以及極淺的景深。他第一次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是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的搶銀行段落。同樣,《盜夢空間》里城市摺疊的段落,亦是如此拍攝。縱使這些年,3D、高幀率等電影技術不斷革新,但諾蘭始終堅持着IMAX拍攝。

快寫人物丨諾蘭:從造夢走向現實 - 天天要聞

△《盜夢空間》

諾蘭另一個外號是“實拍狂魔”。作為諾蘭迷,不知道玉米地的故事,一定是不合格的。在電影《星際穿越》中,當漢斯·季默的配樂隨着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出現時,壯闊、悲涼、苦寂之感撲面而來。為了營造出真實的質感,《星際穿越》劇組在加拿大亞伯達省中拿下了500英畝的玉米,再用大型風扇吹出合成粉塵,營造末日沙塵暴,玉米田也隨之遭毀。

快寫人物丨諾蘭:從造夢走向現實 - 天天要聞

△《星際穿越》

過往,諾蘭的電影往往都是走的高概念路線,戲劇化、難以推測,是他作品很顯著的特點。但從他的上一部作品《敦刻爾克》開始,諾蘭開始將創作目光轉向歷史事件,但他並未選擇用真實的人物入手,而是採用了虛構的角色。到了《奧本海默》,諾蘭進一步靠近歷史,他選擇了從“原子彈之父”的視角,去解構那一段歷史,而這也是他拍攝的第一部傳記片。

快寫人物丨諾蘭:從造夢走向現實 - 天天要聞

△《敦刻爾克》

從蝙蝠俠到奧本海默,從多維空間到敦刻爾克,從super 8mm膠片攝像機到IMAX膠片攝影機,屬於諾蘭的電影旅程,步履不停。他在造夢,亦在夢鄉。

快寫人物丨諾蘭:從造夢走向現實 - 天天要聞

現代快報+記者 李藝蘅

(校對 張紅霞)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裡,每天都上演着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