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終於有些復蘇跡象,尤其流量帶着新片齊齊亮相,為電影市場的發展注入強心針。王一博主演的《無名》和易烊千璽主演的《滿江紅》均定檔大年初一上映,粉絲早早開始摩拳擦掌準備沖票房,而路人卻抱着冷靜的審判態度旁觀。
其實,這般輿情割裂發生在流量演電影上並不稀奇。從流量元年開始至今,有不少流量花生都投身到了大銀幕戰場,不過成績兩極化。隨着時代變遷推動行業逐漸正向發展,流量演電影的背後原因也在轉變。他們跨屏轉戰大銀幕有何優劣勢?怎樣才能敲開電影大門呢?
觸電電影的不同驅動力
流量+電影這個組合從2014年拉開流量時代序幕之後的第二年開始頻繁上演。彼時,流量藝人出演電影背後有內外兩股驅動力。外因在於,資本。在早年流量盛行的大環境下,外來資本入局影視行業,滋生浮躁風氣,ip+流量+大製作的爆款公式應運而生,流量藝人成了該公式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流量生里曾經的四大三小,全部都有過電影表演經歷。譬如鹿晗有《重返20歲》《我是證人》《盜墓筆記》《上海堡壘》,楊洋有《左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急先鋒》,王俊凱有《解憂雜貨店》。這些電影上映時間集中在2015年-2020年,正是流量大行其道之時。
如果說流量生觸電電影,背後有資本瞄準粉絲經濟富礦割韭菜的手在推動。那麼流量花與電影結緣,同樣離不開資本的力量。相比擁護流量生的強戰鬥力女友粉,流量花吸引到的事業粉,武力值一樣不容小覷。
楊冪主演的系列電影《小時代》不斷刷新票房記錄,《分手大師》《何以笙簫默》《我是證人》《怦然星動》票房同樣亮眼。趙麗穎主演的《女漢子真愛公式》《我們的十年》《乘風破浪》《西遊記女兒國》等電影也都成績不俗。
吃到流量元年紅利的一些85花,率先進入電影賽道。之後,90花跟隨進場。迪麗熱巴擔綱女主的電影有《傲嬌與偏見》《解憂雜貨店》《21克拉》,楊紫主演電影有《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烈火英雄》《沉默的證人》。但90花的電影成績單似乎比前輩85花要稍微遜色,這或許跟先入局者先吃到紅利有關。
在流量時代,流量藝人出演電影還有一層內因,即:拓寬表演版圖和轉型需求。易烊千璽拍攝《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紅花》《奇蹟笨小孩》,要麼帶有青春傷痛文學色彩、要麼帶有現實主義烙印,對於愛豆轉為演員的口碑樹立助力很大。楊冪接連上映的兩部電影《寶貝兒》《解放終局營救》,一部文藝片,一部主旋律,都是能為演員加成的題材類型,前者也被外界視為其轉型的重要一步。
隨着政策監管,內娛進入後流量時代,生長環境的改變使得流量藝人更如履薄冰。以及資本退潮後,流量這個詞在行業亂象中被染上的貶義色彩依舊未褪去,都加劇了流量藝人要面臨的嚴苛審視。
於是,一些人決定主動破局。出演電影,成了出擊的方向。既有想藉助行業鄙視鏈頂端的電影來提升業內地位,也有想通過演主旋律電影為自己背書,還有的人終極目標就是拍電影、演劇只不過是為圓夢的跳板。
於是,越來越多的不同代流量藝人前仆後繼闖蕩影壇。王俊凱去年上映兩部題材迥異的新片《斷橋》《萬里歸途》,全都顛覆形象大挑戰,雖然收穫了業內人士給予的敬業稱讚,可是扛票房能力比較一般。
王一博的電影存貨成色不錯,諜戰片《無名》和公安題材《維和防暴隊》、劇情動作片《長空之王》,都是具有題材優勢的商業大片,其中一些還帶有主旋律色彩。朱一龍去年上映兩部電影《峰爆》《人生大事》,分別飾演了硬漢和平凡小人物兩大類型角色,體現可塑性的同時,獲得觀眾認可,在電影圈站穩腳跟,算是一圓電影夢。
跨屏的優劣勢
大眾對電影咖和劇咖向來抱有兩種態度,這跟兩種藝術載體處於的行業鄙視鏈密不可分。依託於劇圈發跡的流量藝人,劇集領域是他們的舒適區,因此跨屏轉戰電影,會經歷一定的適應階段,也需要打破劇集和電影在內容表達和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壁壘。因此,在劇圈如魚得水的流量藝人,演電影會遭到觀眾更為嚴格的檢驗。
在這樣的輿情風向下,流量藝人每次在大銀幕的亮相都為其優劣勢提供了一次證據。從近年來上演的諸多案例,能窺見一二。
流量藝人演電影,最突出的優勢在於商業價值,直觀來說就是有了他們的加盟,給片方提前上了一層票房保障。因為粉絲為支持偶像,會積極地包場買單並瘋狂向路人安利影片,還能為片方省下一筆營銷費用。這種不俗的市場號召力,足以讓資本蜂擁而至向流量們遞來橄欖枝。
但劣勢也顯而易見。首先跨屏一時間會產生難以消弭的水土不服,同時有待提高的演技如果經不起鏡頭的放大考驗,會暴露流量藝人的演技短板而被詬病,從而讓觀眾難入戲。
其次,流量藝人出演電影的撕番隱患容易引發輿情風險,加深大眾對“流量即原罪”的偏見,一旦路人盤崩塌會嚴重拖累影片口碑,得不償失。最後,當市場開始清醒、回歸內容為王,流量藝人對爆款公式的貢獻失靈,會被冠以“票房毒藥”反噬自身口碑,繼而影響後續表演道路。
可見,於公於私,流量藝人出演電影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就能事半功倍,合作共贏。用得不當,說不定會兩敗俱傷。因此,流量+電影,如何跳出粉絲定製思維,并力爭扭轉大眾的固化印象,是擺在創作者面前的一大課題。
“流量+電影”的正確打開方式
流量演電影,通常會陷入一個叫好叫座兩難全的怪圈。縱觀近些年流量藝人擔綱一番的影片,口碑與票房齊飛的屈指可數。眾所周知,演技是讓觀眾產生代入感的關鍵,也是決定演員交出答卷的要素。
而這,卻是目前大部分流量藝人急需提高的。因此,懂得揚長避短,才能提高征戰電影圈的制勝率。既然演技不是短時間內能飛速提升的,那麼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就至關重要。
吃到角色紅利,能讓流量的表演事半功倍。典型的成功案例,是《少年的你》里的易烊千璽,和《人生大事》里的朱一龍——兩人都憑藉影片分別斬獲了主流獎項。
在一定程度上,叛逆不羈但心思細膩的小北,與充滿煙火氣的武漢伢子三妹,跟易烊千璽和朱一龍在精神內核上有着某種契合。這降低了他們成為角色的門檻,也使得表演更容易引發觀眾共情。
藉助題材紅利為自己加成,對流量演電影同樣重要。演技尚待磨練的流量藝人,挑戰難度過高的題材或許力有不逮。但如果是扎進具有生活況味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中,無疑擁有了打通情感最大公約數的先天優勢。踩在這塊基石上作畫,能相對放寬觀眾對流量的考察要求。
此外,藉助主旋律電影為自己“鍍金”,也是流量藝人闖入主流視野的首選。易烊千璽演了《長津湖》,王俊凱演了《萬里歸途》《我和我的家鄉》,楊紫演了《烈火英雄》,即為代表。
流量藝人進入電影殿堂的敲門磚,還來自於幕後推手——知名電影公司和金牌主創的保駕護航。王一博搭檔梁朝偉主演的《無名》出品方是玩轉主旋律商業大片的高手博納影業,《長空之王》背後則有互聯網頭部玩家阿里巴巴影業,《維和防暴隊》的出品方名單里有老牌公司萬達影業的身影。
而易烊千璽的今年春節檔新片《滿江紅》出自國師張藝謀之手,庫存《三個字》由名導婁燁掌鏡。王俊凱新片《刺蝟》是由顧長衛執導。朱一龍新片《消失的她》的監製是陳思誠。
當流量時代翻篇,流量出演電影的本質也越來越“純粹”,或許可視為這類高人氣藝人對表演事業有了一些新的追求。無論是外形還是內在,只要到了電影圈,他們似乎都更願意放下所謂的偶像包袱。這份態度值得肯定,但想有效表演,光下苦功只是其一,找到觸電電影的方法論,才能讓付出的汗水收穫應有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