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資深娛樂記者芬克(Nikki Finke)是娛樂網站Deadline創始人,她常常掌握着一手資料、獨家新聞,她曾與大亨對立,尖銳的筆鋒讓她成為了演藝圈最令人恐懼的專欄作家之一。10月9日,芬克的家人朋友宣布了她的死訊,只說她“長期患病”,但並沒有提及具體的死因,享年68歲。
新聞“隱居者”
2002年,芬克開始為《洛杉磯周刊》撰寫Deadline Hollywood專欄,並使其成為了八卦和娛樂新聞的必備讀物。四年後,她正式推出Deadline這一網站。
在Deadline上,芬克發布她所看到的娛樂行業的第一手資料,從揭秘誰將主持奧斯卡頒獎典禮,到介紹明星和經紀人之間的交易,再到詳細解讀行業高層動態。每當她之前的獨家新聞被證明是準確的之後,她都會在更新文章時添一句“TOLDJA!”(“告訴過你吧!”)
芬克犀利的風格讓她在好萊塢樹立了許多敵人。但是,她的獨家報道證明了她在行業高管、經紀人和公關人員中有着相當大的影響力。她曾經對環球影業的施穆格(Marc Shmuger)和全國廣播公司的西爾弗曼(Ben Silverman)等行業領袖進行過抨擊,直到他們最終失去工作。2010年,《福布斯》雜誌將芬克列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女性”之一。面對最受歡迎的明星和最有權勢的製片人,芬克毫不諱言,拒絕軟化自己的做法。2015年她告訴《紐約時報》:“我的意思是,他們玩得很粗暴,我也必須玩得粗暴。”
和經常跑紅毯的娛樂記者不同的是,芬克是一名“隱居者”,主要在公寓里完成她的工作。2009年,Gawker網站甚至為了她的一張近照出價1000美元。“這就是我的神奇之處,”芬克接受MarketWatch採訪時說道,“我關心的是會議室里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名人本身。”
“粗糙而又真實”
2009年,Deadline被彭斯克(Jay Penske)收購,他的公司後來還收購了Variety和Hollywood Reporter。芬克經常與彭斯克吵架,特別是在後者收購了Deadline的競爭對手之後。在經歷了幾個月的公開爭吵之後,芬克於2013年離開Deadline,但仍按照合同擔任網站的顧問。“他試圖購買我的沉默,”芬克當時寫道,“不賣。”
“在她最好的時候,芬克體現了新聞業的精神,她從不畏懼以敏銳的風格和艱難的爭論來講述硬道理。她粗糙而又真實,”彭斯克在一份聲明中說道,“和芬克在一起從來都不容易,但她將永遠是我生命中最難忘的人之一。”
▲Deadline發布芬克過世的新聞。
離開Deadline之後,芬克參加了各種項目,但從未回到過娛樂新聞業。據報道,她與彭斯克所簽署的協議禁止她在離開後的十年內報道好萊塢。2015年,芬克推出了HollywoodDementia,一個專門講述有關好萊塢虛構故事的網站。“虛構故事中有很多真相,”她告訴《時代》周刊,“有些我現在無法在報道中說出來的事情我可以在虛構故事中說出來。”
有一次在接受Vulture採訪時,芬克回顧了自己的事業和名聲。“我是一個非常老派的記者,”她說道,“我認為你要讓舒適的人感到不舒服,這就是做這件事的全部意義。”
成長經歷
芬克出生於1953年12月16日,在紐約州的長島長大。她有一個妹妹,父親創辦了一家燈具公司。
芬克的父母從小就經常帶着姐妹倆旅行。在2005年為《紐約時報》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芬克回憶說,她的母親痴迷於歐洲的各處景點,並在旅行時經常要住最好的酒店。“在她看來,旅行是一種特權,不能因為吝嗇而被浪費。”她補充說:“當我請求帶我去迪士尼看灰姑娘的城堡時,我母親回答說:‘既然你已經看過真城堡了,為什麼還要去看假城堡呢?’”
▲芬克舊照。
從韋爾斯利學院畢業後,芬克與格林伯格(Jeffrey Greenberg)結婚並開始了新聞事業。這段婚姻最終以離婚告終,芬克先後在美聯社、《新聞周刊》、《洛杉磯時報》、《紐約郵報》和《紐約觀察家》擔任過記者。2011年,HBO有一部喜劇片《蒂爾達》(Tilda)就是以芬克的形象而改編,演員基頓(Diane Keaton)在裡面飾演的就是一名叫蒂爾達的隱士記者。
“相信我,我從未打算讓Deadline或者我自己成為爭議的焦點,”芬克2016年在Deadline的十周年紀念文章中寫道,“相反,我是在遵循我的導師——傳奇編輯卡普蘭(Peter Kaplan)的建議,他反覆告訴我:1. 當你生氣時,你是最好的;2. 寫你真正知道的東西;3. 說出關於好萊塢的真相。”
新聞來源:Deadline、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圖片來源於網絡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