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識人術:在社交中如魚得水的人,都洞悉人心的這3個特點

與人交往是一個極具挑戰的的難題,需要用心靈一步一步丈量、試探。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不光能保全自己,還總是可以取得大家的一致稱讚。

但是,還有些人不是今天得罪了這個,就是昨天得罪了那個,不僅自己怨氣滿肚,還總是被人貶低。

不善於社交的人往往有苦說不出,臟活累活一大堆,好事卻輪不到自己,在重要場合中只是一個毫無存在感的透明人。

那麼如何撕掉“不會社交”的標籤,去做一個大家都看得見的人呢。很多人將此現象稱為不會說話,認為只要學會說話,就一定能處理好社交。

其實不難發現,那些善於社交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除了會說話外,還可以看懂別人的心思,那些人總是能明確地知道別人和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害怕什麼,所以他們可以博得他人的信任,掌握他人的命脈。

說到識人之術,就不得不提到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兵法家、謀略家——鬼谷子。鬼谷子善於洞悉人心,能輕而易舉地找到對方的弱點,今天就讓我們跟着鬼谷子的思路,去看看他是如何在人心中設局的。

不要輕易相信所聽到的

生活中有的人總是言行不一致,嘴上說得天花亂墜,暗地裡卻又是一套小動作,所以我們在與人交往時,不能輕易相信別人說的話。

要知道一個人願意說出來的話,只是他想讓你相信的東西,那些東西究竟是真是假,我們無從得知;而那些沒有說出來的話,才是他心裡的真實打算,見不得人的是最隱秘最真實的。

對於這種人,平時不要輕信,最好是在特定場合讓他把自己的真心話掏出來。比如說有的人平時不言不語,一喝醉就會跟人掏心窩子,都說酒後吐真言,人喝醉以說出來的話往往比清醒的時候說出來的話可信得多。

或者我們可以觀察他的行為,古人說“聽其言不如觀其行”,聽再多的花言巧語,不如看他究竟如何去做的來得實在。《白夜行》中有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有兩種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人心叵測,需要我們花時間和心思去揣摩。

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大家苦心經營只不過圖一個“利”字。所有計謀織成的網,站在織網人的利益的角度來看,往往更容易理清頭緒。

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首先需要我們將自己置身於他人所處的環境,考慮他最需要的是什麼,以及最不能接受的是什麼。不僅如此,我們還需要摸清他人的思維習慣,用別人想問題的方式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對這個人的目標有了大概的了解。

曾經一位名人在報紙上刊登招聘啟事,他需要一個能幹的秘書來幫助自己處理日常工作。看到他的招聘啟事,數不清的求職信向他飛來,他看着看着覺得非常失望,大家的信件都是千篇一律的說辭。

正當他準備放棄本次招聘時,一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信件開頭寫到“尊敬的先生,您可能正因為數不清的信件而煩惱,我願意去幫助您整理篩選,我有着十五年的秘書工作經驗……”看到這裡,他知道自己要找的人已經出現了。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優勢。

從細節去推理性格

有的人善於在語言和行動上偽裝自己,可是再怎麼偽裝都有露餡的時候,從他們生活中的細節,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人的性格怎麼樣。

福爾摩斯在探案的時候,總是能從一個人穿衣打扮上的細節去分析人的性格,一點點蛛絲馬跡對於他來說,都是一條通往真相的道路。善於從細節中去窺探全局的人,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比如說從語言表達能力來看,那些說話緩慢、有條有理的人多半心思細膩;而那些思維跳躍,但不失邏輯的人多半善於思考、總結,他們可能讀過很多書;

人們聊天最常聊到的一定是他最感興趣、最關注的事情,從這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他的興趣所在。

再說說眼神透露出來的小細節,那些喜歡偷偷打量別人的人多半爭強好勝,嫉妒心強,具有一定的攻擊性;那些看人不抬頭,而是抬起眼皮來看人的人多半不好相處,具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防範心比較重。

與人相處是一個熱度不會下降的話題,無論時代怎麼變遷,不變的是人們在交際中,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在了解別人的同時,我們也要常常自己反思,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行軌跡是否偏離了最初的路線。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人心之戰中百戰不殆。

在交際場中我們想要看透別人,就要學習鬼谷子的方法,不輕易相信別人的說辭,要自己去判斷、了解一個人。從一個個碎片化的信息中去拼湊一個完整、真實的人,從各個方面下手,就算只能管中窺豹也可見一斑。畢竟在人心的較量中,很多時候比的就是誰能更了解自己,了解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