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以後,被子女拿走這2樣東西,這個家也就散了

人生最大的失敗,或許不是事業上的不成功,而是沒有經營好自己的家庭。或許有人不一定認同這個觀點,但我相信,每一位奮鬥者的理想,都包含有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一願景。

而且咱們中國人在形容一個人徹底失敗的時候,往往是說“家敗人亡”,家敗,在人亡的前面,如果家還在,那一切都還有希望!

所以在傳統中國人看來,如果沒有了家,那再多的成就,也沒有什麼意義。特別是對於老人來講,如果家散了,那就意味着晚年會過得很凄慘,這無疑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要怎樣預防家散人離呢?人老了以後,要記住千萬不能讓子女從家裡拿走以下三樣東西,一旦拿走,這個家很可能就會散掉。

首先第一樣是:積蓄。不要提早讓子女把家裡所有的積蓄都拿走,雖然說財富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最後都要給子女繼承,但太早把資產交到子女手中不一定是好事兒。

清朝末年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敗家子,叫愛新覺羅·晏森,他是清朝第十七任克勤郡王,屬於世襲的鐵帽子王,他18歲就繼承了爵位和家產,但是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他就敗光了祖上三百年積累下來的財富,連祖上的皇室墓地都被他賣掉,家中的老母親也被活活氣死,最後淪為車夫才勉強維生。

那你想一想,咱們普通人的家庭,能比得上一個王爺的家底嗎?這麼闊氣的家族都能被揮霍一空,就更別普通的家庭。

年輕人不一定有駕馭財富的能力,過早把大筆家產交到孩子手上,很可能是場災難,孩子的事業,當然要支持,但要把握好這個度,一定要留下足夠的錢財作為家庭的基礎,否則孩子一旦敗家或者事業失敗,那對於家庭來講就無異於滅頂之災。

第二樣,不要讓子女拿走“孝悌”。孝悌有兩層含義,“孝”是指對父母孝敬,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悌,是指兄弟姐妹親密和睦,互相關愛。

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家庭——兄弟姐妹就像陌生人,甚至連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也很惡劣?明明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卻搞得像仇人一樣。

導致這種家庭狀況的,往往是因為兩點,一是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其次就是因為利益。而這兩點,關鍵在於父母,在於父母的教育,從小就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注重道德培養,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

第三樣不能讓子女拿走的是——仇恨。上一代的恩怨,往往會影響到下一代,之前看過一個報道,說因為分房產的事兒兩兄弟有矛盾,兩家人因此結怨。

後來,他們的下一代(也就是堂兄弟之間)就在心懷怨恨中成長,長大後又因為一點小事兒,兩個堂兄弟相互動武,結果一死一傷,導致兩個小家庭以及整個大家庭就這樣走向悲劇的結局。所以上一輩的恩怨,一定要避免帶給子女,什麼都可以繼承,唯獨不要繼承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