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是一種基於血緣聯結的社會關係。
在中國社會中,親戚關係是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的基本指向,即圍繞着血緣親屬的排序,形成社會關係距離的圈層形態。
中國民間有一句老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形象地表達了親戚關係的客觀弱化現象。由於家庭規模的擴大,人們之間的關係網絡增加,客觀上導致了“親不過三代”的親戚關係結構。但是,隨着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家庭獨生子女佔據主流。較少的親戚網絡與少子化,卻讓原本應該更具黏性的親戚關係加速淡化,並逐漸出現了“親不過二代”的緊縮化形態的親戚關係。
新世代的“90後”特別是“00後”青年群體的“斷親”,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2021年底以來,網絡媒體出現了大量“90後斷親”現象的內容,並將原因歸納為不信任感、失去利益維繫、心理創傷,等等。
“斷親”主要表現為懶於、疏於、不屑於同二代以內的親戚互動和交往的一種現象,簡單講就是基本不走親戚,而不是一種正式聲明的斷絕親戚關係。青年“斷親”背後的原因不能如此簡單化理解,需要從中國社會結構嬗變的大環境和新世代生活方式變化等多重因素去思考。
……
“內卷化”社會主要體現為一種朋輩群體高度競爭的現象。“內卷”一詞最早出現於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後由戈登威澤對其進行補充發展提出“內卷化”。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內卷化引起人們的共鳴,同輩群體間過度競爭,爭奪社會資源,引發人們的焦慮與內耗。中國社會普遍瀰漫著一股“內卷”氛圍,職場內卷如此,學業競爭更甚。
這既是激活中國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動力,也客觀上造成了個體競爭壓力的增大。“00後”世代的獨生子女常年學習並遊走於各種課堂之中,他們從小到大都在“內卷化”的教育體系內生長生活,基本獨立於擴大化的家庭。對於青少年學生而言,特別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學生,他們幾乎從小就周旋於各類輔導班、奧數班、藝術體育素質課程班,他們的世界被學校及各類輔導班所“窄化”成為一個個的“學習機器”。
這種內卷化的社會生長環境,對於青少年學生而言,休閑生活被極大地壓縮,社會交往特別是走親戚形態的交往更少。與此同時,青少年從小就以學習為主的生活,導致很多“00後”青年群體從小就與學校朋輩同學的見面、交流、互動顯著增加。由於孩子交往圈子有限不利於孩子成長,同時也由於互相交流學習經驗之需,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家長也逐漸樂於構建圍繞孩子同學之間的家長圈子。
隨着社會發展,教育在家庭事務中的地位頗高。在獨生子女時代里,很多家長秉持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的觀點,家長之間討論的話題也離不開孩子的教育。基於孩子之間的同學朋友情誼的家長孩子交往頻率越來越高,包括一起聚餐、出門旅遊、生日宴請等各種緊密交流的活動在城市家庭中較為常見。
多重家長學生圈子又強化了新一代青少年的同學交流與交往。“00後”青少年或青年群體在傳統親戚關係式微而新型朋輩同學關係緊密化的基礎上,逐漸養成了一種生活上、心理上、情感上更加親近於好朋友式的同學群體。
久而久之,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日常生活里親戚“不在場”或者被朋友替代,因而導致“斷親”行為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