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走向衰敗的根本原因,希望你家沒有

這幾年,我們多了很多機會和家人相處。但是,朝夕相處並沒有讓家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

  • 工作後,我們就沒有和父母好好相處過,一直也很想好好陪陪他們,讓他們安享晚年,但是真有這個機會後,我們卻總是說不到三句就不歡而散。
  • 夫妻之間,平時忙於工作的兩個人有了更多的機會與生活纏鬥,大到贍養老幼、小到家務雜事,熱血上頭時,我們恨不能用最惡毒的話攻擊對方。

那些以愛恨之名脫口而出的話,被掩藏在岌岌可危的婚姻之下,成為了埋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刺。

  • 更別提與孩子的相處了,上網課成了多少父母與孩子的痛……

我們那麼愛家人,為什麼卻不能與他們好好相處呢?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原因——我們做不到和家人好好說話。


“為什麼我媽就是不聽我的勸?”


子彤發現:母親寧肯相信外面的小道消息,都不聽她說的,就算她說得很對。

最近,一向依賴線下購物的母親,在疫情期間學會了在直播間買東西。可網上的貨品良莠不齊,幾乎每買三件就要退一件。

老人家學會自助購物已經不易,很難搞懂複雜的退貨流程,買買買的善後工作也就理所當然地落到了子彤頭上。

子彤勸母親別去貪小便宜,但是母親不聽,子彤沒少發火。

一次, 母親拿來一件羊絨衫,小心翼翼地跟子彤說貨不對板,要退掉。

子彤頭也不抬地回答:“媽,你沒那個火眼金睛買正品,就少在網上瞎逛了。但凡有點常識就知道,兩百塊錢的羊絨衫能有什麼好貨?非要買回來添堵。”

母親一言不發地出了門,子彤以為媽媽聽進了自己的勸告,需要她退貨的次數也少了。

爆發是在半個月後的飯桌上。

母親一邊看着國際新聞一邊感慨:“俄羅斯的戰爭還在繼續呢。”

子彤沒好氣地接茬:“家裡的事兒都鬧不明白,還去操心國際的事,這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啊。別看那些亂七八糟的新聞,不是為了吸引人眼球瞎寫,就是有什麼跳轉鏈接,裡面都是病毒。”

母親一下子爆發了:“你會不會說話?我是教你這麼說話的嗎?會說話就說,不說就閉嘴。就你什麼都懂,你到時候別老!”

子彤的怨氣因為母親的反駁陡然起飛:“我不是怕你被騙嗎?你被騙了多少次了?我好好說過多少次了,從來都不聽,回來就給我們嘮叨。”

這場母女爭吵不了了之,但母親撂下了一句話讓子彤愣住——“每次你說話像下刀子時,我就覺得沒有把你教好。”

因為情感親近,我們與父母相處時缺乏邊界感。這種缺乏體現為我們省略了“了解對方”的步驟,只關注自己的看法和表達,也因此變得頤指氣使、高高在上。

我們會用“你嘮叨得有完沒完”來取代“我理解你擔心我”;會用“不要你管”來取代“別擔心,我會處理好”。

實際,相較朝夕相處,父母更需要的是“積極說話方式”,是我們對他們感同身受,積極表達。

當察覺情緒中有憤怒、不耐煩時,我們首先該安撫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把父母當作“宣洩桶”。


“為什麼最難教的孩子被我攤上了”


娟子發現,每當孩子需要輔導作業,丈夫就尿遁。久而久之,她這個暴脾氣就被迫上陣。

一次, 看到孩子的演算紙塗得橫七豎八,娟子氣沉丹田一聲怒吼:“就你這習慣,考試的時候能保持卷面嗎?卷子是你的另一張臉,你這張臉能看嗎?”

一邊的丈夫看到孩子哭喪着臉,連忙打圓場。

娟子火力全開:“一說輔導你就跑,你就有臉了?我看你們父子都一個樣……”

戰爭一觸即發,娟子從一份演算紙說到平時考試,再從學習習慣上升到塑造人格,一通發表結束,孩子淚水涔涔,老公沉默不語。

只有在家裡嚴加管教,孩子才能在外面乘風破浪。帶着這樣的教育念頭,娟子每次輔導孩子作業,都把話往最痛的地方說。

老公覺得娟子太上綱上線,娟子覺得老公寬容到迂腐。吵了幾次後,每次娟子輔導作業,老公就把房門一關躲清閑。

苦的是接受語言炮彈的孩子。

在娟子的批判下,孩子成績上升了,話也變少了。

某次家長會,老師點名留下了娟子,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在校說話難聽、行為強勢,已經多次和小夥伴鬧翻,希望娟子從旁引導。

當娟子在丈夫面前說起這件事時,換來的卻是——“我早知道孩子會這樣!”

“為什麼?”

“因為有你這個媽!你有考慮和他好好溝通過嗎?每次你用傷人自尊的方式教育他,你覺得得到的是什麼結果?我看他沒自傷和傷人就不錯了。”

原來,丈夫一直不認同娟子的聊天方式,之所以沒有吵架,並不是愛得深沉,而是想到需要經過漫長的爭論和磨合就“懶得”努力;況且,成長中的孩子分擔了娟子的火力,他願意得過且過。

只是沒想到,在語言暴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了自卑自大的混合體。

  • 在家裡,孩子低眉順眼大氣不敢喘,對媽媽的指示言聽計從;
  • 在學校,孩子不自覺模仿媽媽的教育方式,用來“懲罰”那些和他一樣“不聽話”的同學。

娟子很無奈,她是真的想做一個好媽媽,每次調動那麼多情緒去影響孩子其實也很累。

像娟子這樣的媽媽有不少,勞心勞力,但就是不能控制脾氣,好好說話。

其實,當我們的溝通對象是孩子時,“好好說話”就顯得格外重要。

孩子需要的,不是在家裡被灌輸多少道理,而是當他在生活中有遭遇、有經歷,然後在與父母溝通的過程中得到支持、肯定和調整。

好好說話,代表不用尖銳的言辭讓孩子感覺自己是一座孤島;意味着給孩子更多的情感能量。


“復婚,是不是錯了?”


張倩又想離婚了,第二次,和同一個男人。

第一次離婚時,兩個人結婚才三年,年輕氣盛。

那天張倩翻老公劉峰手機,無意中看到他和一個女孩的對話框,雖然沒有絲毫曖昧,但兩個人分享了不少日常生活,她無法忍受。

當時,張倩把手機扔在老公面前,脫口而出:“你居然和別人聊騷,有什麼不能和老婆說,非要跟別人說,我是個死人嗎?”

情緒上頭時,語言是毫無邏輯的。她用了幾乎所有難聽的字眼,哪怕老公反覆強調兩個人關係清白,並誠懇反省了自己的錯誤。

但張倩咽不下這口氣,脫口而出:“離婚,我不想和你這種早晚會出軌的渣男睡一個被窩。”

第一次婚姻就這麼結束了。

也許是覺得自己不佔理,領了離婚證後,劉峰又開始重新追求張倩。

婚姻關係不存在,理智又佔領高地了。張倩恢復了從前溫柔淑女的姿態,而劉峰也真的將生活、工作關係都整理得清清白白。

信任再次建立的時候,兩個人把離婚證又換回了紅本子,他們也順理成章地迎來了寶寶。

沒想到,孩子是個“大麻煩”,張倩和劉峰又回到了吵吵罵罵的階段。

張倩諷刺劉峰:“只出了一顆精子,其他時候毫無用處。”

劉峰氣不過,只能不斷地說:“你想讓我做什麼你就說,我想不到的你提醒我,別這麼陰陽怪氣。”

孩子兩歲時,張倩和婆婆爆發了一次大爭吵,而劉峰作為夾心餅乾沒有向著老娘更沒有向著她,就是不停和稀泥,她氣得大喊:“離婚,媽寶男。”

張倩鬧不明白,明明離婚時我們還能友好相處,為什麼過日子就過不到一塊?

原因很簡單,距離產生了美。

這也是為什麼朋友和愛人對我們的評價截然不同。在朋友面前,我們更願意展現傾聽、表達紳士與善解人意的一面;

而面對愛人,我們彷彿一下子關閉了正確的溝通通道,更習慣用最直接的方式說出最傷人的話。



我們總是用三觀不合、代溝太深來解釋我們與伴侶、父母、孩子之間糟糕的關係。

但其實它們有一把同樣的鑰匙,就是好好說話。

如果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總是對愛人惡語相向的人,原生家庭一定不順,孩子養育到處是坑,簡直“集萬千難事於一身”;

而習慣好好說話的人,不僅有穩定的家庭、和順的親人關係,更有深厚的社交以及更好的身體狀態。

可以說,好好說話,是我們吸引幸福力的正極。

到底什麼是“好好說話”?

  • 第一,允許他人和自己看法不同,不讓憤怒和煩躁上頭。

不論和誰溝通,我們要時刻保持察覺,看到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及時調整,而不是把語言當子彈,“殺”死不同的言論。

  • 第二,看到別人的內在需求。

對不同的人來說,事情不是平面的,而是三菱鏡。

他人的語言中,藏着對事件的看法,也藏着他的渴望和需求,找到這一點,也就找到了溝通的密碼。

  • 第三、不評判、不指責、學會傾聽。

很多人的傾聽,就是等着說,等着反駁。

真正的傾聽是,管住自己的嘴,集中精力、全身貫注的聽對方,Ta的感受、Ta的需求是什麼?

你只需總結複述你看到的感受和需求,然後與對方確定你的感受和理解是否準確。

  • 第四,真誠平和地反饋。

真誠真實地問對方,需要你做什麼?也真實真誠地告訴對方,你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的是什麼。

親愛的們,我們用了兩年的時間學會說話,然後用一生的時間努力“好好說話”。

中國式家庭很容易被摧毀,只要不斷不斷地輸入消極詞語;

中國式家庭也很容易幸福,前提是珍惜和捍衛彼此好好說話的權利。